■本报记者 贡晓丽
过去的2015年,我国的能源电力行业取得诸多成绩,例如电力体制改革获得深入发展,电力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等。但经济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也显现出新常态的特征:目前电力生产相对过剩,用电结构正在向轻型化改变,发电结构向非化石能源增多的方向改变。
“我国能源和电力发展成效显著,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艰巨任务及挑战。能源电力行业也要注重科学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在对2016年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时表示。
应有令人信服的评估
能源生产和消费最严峻的挑战莫过于环境污染,王志轩认为,我国化石能源比重仍然过高,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大,低碳发展压力巨大。“我国的能源利用呈两极化状态,粗放利用仍十分严重。”
全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大力推进,北京2015年也关闭了数座燃煤电厂。“但不论是何原因,雾霾好像并没有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而减轻。”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上,王志轩表示,这说明雾霾的产生是非常复杂的,解决问题要靠科学。
“我们采取措施的力度和投入都很大,但是不是都是科学决策呢?雾霾天在空气中弥漫的煤烟味道说明了什么?”王志轩建议应当有个令人信服的评估,将政策落实前后的空气质量作个对比。
燃煤之外,可再生能源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清洁、优质能源如天然气与电能总量的比重过低,能源供应链较为脆弱,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不强,难以满足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远距离输送和大范围消纳的需求;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弃风、弃水、弃光等现象在不同地方还较为严重。”王志轩说。
另一方面,我国的非化石能源的分散式利用、就地转化、因地制宜利用的规模仍较小;电力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电力产能相对过剩较为严重,新的煤电矛盾仍然尖锐等都是能源电力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明确能源战略定位
挑战就在面前,电力行业如何科学发展突破重围?王志轩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电力消费也正从高速增长向下换挡为中速甚至中低速增长。在电力供需宽松、部分地区过剩的环境下,要“实行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重”。
“要以加快解决雾霾影响为目的,以能源系统优化为手段,明确各种能源的战略定位,优先解决散烧煤问题,提高煤炭转化为电力的比重。”王志轩认为,要将电力规划放在能源系统之中进行总体优化。
“还要做好新常态下的电力需求分析预测。”王志轩说,要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顺应电力需求增速换挡的大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精细化分析电力需求的时、空结构性变化,为电力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发展规模需要科学统筹来确定。王志轩表示,以国家碳排放控制要求和国家确定的2020年和2030年能源结构为目标,根据国家财政补贴能力为约束,合理确定非化石能源发电发展规模。
“要优先发展水电和核电、提高新能源发电发展质量,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新机制,着力提供用得起的安全绿色电能。还应在强化国家统一电力规划下,稳妥有序探索通过公开市场招标择优确定投资主体制度。”王志轩说。
由于需求转入中低速增长,只有严格控制电源开工规模,优化增量结构,才能稳定经济增长。但在未来2~3年内,发电装机容量受建设周期影响还将延续高中速增长,电力供需将延续相对过剩。
“相关政府部门既要严格控制煤电开工规模,也要适当控制具有明显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的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开发节奏,以避免过快发展造成发电能力过剩加剧、行业资产利用效率下降、国家财政补贴能力不足加剧等压力。”王志轩说。
控制电源开工规模
王志轩还建议,在严格控制电源总开工规模情况下,还要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加快推进光热电站示范项目建设。“水电和核电应获支持,这将有利于拉动和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电力结构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保障电力中长期安全经济供应发挥作用。另外,应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外送电通道建设以及配电网建设改造。”
要解决好弃水、弃风、弃光和产能过剩等问题,就要从行业全局来统筹调整存量。王志轩认为,一方面要强化电力统一规划,真正做到各类电源之间、电源电网之间相协调,区域布局及项目与消纳市场、配套电网以及调峰电源相统筹,健全国家规划刚性实施机制。一方面要调整新能源发电发展思路,风电和光伏发电发展应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近中期优先鼓励分散、分布式开发。
能源电力行业问题最后还是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包括碳排放交易和碳税。王志轩认为电力碳减排是全国一盘棋。“每一个电厂和集团公司的碳减排目标不能脱节,集团公司可能通过更高层次的结构优化的方式实现碳减排。”中国电力市场化下一步的推进已经明显加快,我们的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如何结合?王志轩认为这两个市场的接轨要统筹考虑。
“我们还有很多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在监管上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吸取。”王志轩认为。“好在这两年来,过去重大的政策实施和关联制度都正在调整。中国具有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的强大优势,具有丰富的改革开放和节能减排的经验和教训,具有创新的经验,能源体制改革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王志轩总结道。
《中国科学报》 (2016-01-19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