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一则“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说法见诸媒体,使得科研成果转化率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那么,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真的很低吗?原因又是什么?
转化的成果率:
并无权威数字证明
事实上,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修全就曾在媒体发表文章,文章中表示,“在各媒体、学术期刊甚至官方材料中,有各种版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数据,但大都没有核实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就被大量转载引用”。而流传较多的说法即“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
“世界银行从来没有开展过国家层面科技成果转化率统计和国际比较,也没有公布过此类数据。”曾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过科研工作的贺晨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在他看来,笼统地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说法有些片面。“我国的科研机构分成几大类,高校、企业、科学院都有研究所。其中企业研究所的转化率是很高的,可以达到九成左右”。
在一家央企下属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的王先生,对这样的说法表示赞同。“企业研究所的转化率是非常高的,因为研究所的成果转化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企业给研究所下订单,研究所研究,那么这样的转化率就非常高,能达到九成以上,因为研究成果基本上是‘订制’的。”企业研究所作为企业的下属机构,自然经常接到这样的订单。而另一种研究方式研究所也会自己做一些研究,然后寻找企业,这种情况就存在转化率可能会比较低的情况。
“科学院和工程院下属的研究所,有些转化率也是很好的。转化率低,主要指的是部分高校的研究所。”贺晨说。但是,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迄今并无权威统计。某高校负责人曾在媒体上刊文表示,有论文指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以及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但是,这些文献有的没有列出数据来源,有的只是国内文献的互引,或者在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中找不到数据的出处”。
未转化的成果:
既有垃圾专利也有前瞻研究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数据难以统计,其原因在于转化率的分子和分母难以界定,并不代表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不低。另一组较为明确的数据则比较能说明问题。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河发的调查表明,我国高校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的比例为2.03%,如果算上很多已经被高校放弃的“死专利”,这一比例更低。中国科学院的比例则相对高一些,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的8.7%。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宁中华向记者表示,高校中的确存在“垃圾专利”的现象,“虽然研究结果被算成了科研成果,登记成了专利,但是却转化不了,维持专利的费用还不少。”在宁中华看来,一些研究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在于研究本身的设置就存在问题。“有的研究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缺少前瞻性,研究结果出来以后,本身就已经落后了”。
有高校教师向记者坦言,在当下论文指标等诸多压力之下,也存在“制造成果”的情况。“就是为了评职称,或者聘任某个岗位,不得不凑了很多论文,算是有成果,这样的‘垃圾成果’当然没有转化的可能了。”
除此之外,科研成果的回报问题,也是导致科研人员不愿意转化成果的原因之一。“受益企业给科技人员的回报不成比例,使得科研人员宁可不转化,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血低价转让给企业。”宁中华说。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化。“有很多研究是前瞻性的,瞄准的是多年以后,这样的复杂项目不可能一次就成功,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开创新的理论,甚至存在失败的可能,因而转化率低。”贺晨向记者表示,“也有的教授的科研目的在于开创新的科学体系,或者是对现有体系进行补充,这样的科学成果也很难在短期内转化。”
“比如从遗传学到育种学,要经过很多年才能成果转化。”宁中华告诉记者,“很多基础研究,功在长远,是不能简单以经济效益来论成果的。”
一名参与过石墨烯相关基础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向记者表示,石墨烯现在是热门话题,但很多关于石墨烯的基础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转化,却让公众了解到了石墨烯的好处。“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也是有意义的。”
而很多前瞻性的研究,恰恰确保了在市场需求出现时,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跟上。“在部署4G之前,我们就开始考虑5G是什么、怎么部署、部署什么这些问题了。”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如是说。
创造转化机会:
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很重要
宁中华给记者看了一份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出具的证书,“这个研究从2002年开始做,做了12年,有三个企业参与其中,其间两个放弃了,最后一个坚持到了出成果。最终,企业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很多研究工作贵在坚持,也要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对接”。
与企业的对接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自身有需求,去找研究机构,另一种是研究机构发现市场存在某种需求,去找有意向的企业。“这样的话,科研项目就如同‘订制’,自然能有好的转化效果。”宁中华说。
“我们研究所的很多订单,就是来自同系统的上级企业,而我们也要不断了解上级企业和市场大环境的情况,以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甚至是几年后、十几年后可能出现的市场需求,去思考大趋势。”王先生告诉记者,“当然,即便如此,要取得有效的成果也要做出多年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没有几年时间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有的年轻研究人员不愿意去企业,不愿意去找市场需求。”宁中华坦言,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最终是“闭门造车”。
事实上,存在科研和创新需求的,不只是大企业,也包括小企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问题,曾对媒体表示,小企业非常需要“雪中送炭”,以获得创新的“第一桶金”。
今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提出要“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
根据这份规定,国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充分利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而财政、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则要研究制定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而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制定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时,“要按照规定充分听取本单位科技人员的意见,并在本单位公开相关制度。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并对相关奖励的提取比例做出了规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