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某高校的学生在网上曝出,该校通知凡是挂科的学生都要叫家长来学校。随即,就有学生撰文称,“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挂科叫家长真的合适吗?”
不过,事有轻重缓急。一味地片面解读为“挂科即叫家长”并不妥当。事后,该校澄清,学院要求老师做到学生有一门课不及格就要通知学生家长,但只有出现挂科满20个学分,达到学业预警中的“红色预警”的条件时,才会邀请有条件到校的家长来校面谈。
这样的行为,在笔者看来并无不妥。并且,事实上,很多重视学业预警的高校,已经在这么做了。
在笔者不久前写的《大学生退学不应一退了之》(《中国科学报》,10月19日)一文的评论中,有不少人呼吁“支持不学习的学生就应该被高校退学,以免带坏整体学习风气”。的确,高校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才有助于办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但退学本身并不应草率从事。在“上大学事比天大”的中国,退学关乎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高校应该慎之又慎,甚至即便非退不可,也要作通家长、学生工作,并给退学生提供人性化的选择,这也是笔者在文中呼吁的观点。
而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业管理,了解学生的各学科成绩,配合学校一起增优补差,许多可预见的挂科、重修、退学等问题可以被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除此之外,但凡是退学,“校闹”必然是高校最头痛的一件事。家长由于全程参与了过程管理,见证了子女的努力程度、学校的帮扶力度,高校合情合理的劝退也能获得他们的理解,从而避免了“校闹”产生。
回过头来看在校的“90后”大学生,他们注重隐私保护,认为学习成绩不应当公开——不久前,山东一高校辅导员宣读学生的专四成绩,引来学生抗议。大学学习成绩是否属于个人隐私,是否应公开,这一说法还有待商榷,但起码他们在中小学的成绩都是向家长公布的,将大学成绩告知家长而不向他人公开,并无不妥之处。
合理的家校联动机制与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对撞,我们更要注重的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制度的初衷,并有尊严地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