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1/1 12:49:36
选择字号: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显实效

 

■齐寄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强化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近日,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以市民重大健康需求为导向,启动并实施“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

十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新发突发传染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慢性肾脏病、脊柱和关节病,严重影响市民健康水平。

该项工作计划自2010年起至2020年结束,分三期实施。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搭建十大疾病科技支撑体系及十大疾病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等做法,使北京地区医学科技工作布局基本形成,北京医学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完善。

建立十大疾病临床研究体系

目前,前两期工作任务已经顺利完成,十大疾病临床研究体系基本建立。

具体成效有:首都市民对十大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0%以上。临床研究网络成员单位由88家扩展到149家。已形成20项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研发了300余项新技术、新方法,共制定136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其中55项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指南和规范。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北京市还筛选了170项科技成果共向50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10项研究成果转化成政策或为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十大疾病11家牵头单位中有6家成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十三五”时期,将继续围绕十大疾病及相关并发症,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国人循证医学证据;开展规范化诊疗方案及适宜技术研究,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让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健康保障。

加快研究成果临床转化应用

以“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标准”“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规范”等为代表的55项诊疗规范或标准已被卫生行政部门采纳或被我国相关疾病诊疗指南应用,为解决临床难题、改善首都市民健康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将推动免疫系统疾病等近年发病率或死亡率增长快、潜在风险较大的重点疾病,罕见病等疑难疾病,以及眼科、口腔、消化系统疾病等首都临床优势学科开展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通过实施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和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提高疑难杂症诊治能力。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表明,要大力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支持面向基层的卫生适宜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大对成果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发挥首都医学领域创新优势,强化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人民健康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

加强研究实验公共平台建设

该项工作实施五年来,以领衔专家牵头,致力于搭建十大疾病公共技术平台。率先搭建全国最大的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目前共有14家医疗机构参与建设,现存病例16.4万例,样本163万份,为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研究提供战略基础和资源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悉,“十三五”时期,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将大力加强资源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库和样本资源库,推动实现临床研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数据挖掘分析获取循证医学成果;加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紧密合作和互动,切实推动北京医学研究体系中不同阶段的紧密衔接和转化;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改善科研设施设备,不断夯实医学研究基础。

此外,还要在进一步加强样本资源库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提升临床研究规范化和资源建设数据标准化水平,重点推动生物数据、临床信息、样本资源的系统整合,为实现医学研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多措并举保障科技惠及民生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要建立“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市级协调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实现协同推进格局。市科委会同市卫生计生委统筹协调,共同组织需求调研、项目征集和组织管理,充分调动多方资源,为首都医学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经费保障,不断增强科技在提高首都居民健康水平工作中的支撑作用。

要充分利用北京临床病例资源丰富的优势,在进一步加强样本资源库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提升临床研究规范化和资源建设数据标准化水平,重点推动生物数据、临床信息、样本资源的系统整合,探索医学研究数据开放共享的机制,为实现医学研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进一步完善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成果推广专项等工作的组织实施,实现北京医学科技领域科研的全链条式布局,推动重大成果向京津冀等更大范围辐射应用。进一步加强防治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技术与产业结合,推动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临床,最大限度惠及人民健康。

此外,还要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为牵引,注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科技创新人才。鼓励与海外机构开展交流,支持全球高层次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合作研究,营造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医学研究氛围,带动首都医学科研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中国科学报》 (2016-11-01 第8版 首都科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