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应益昕
重症监护(ICU)病房里,患者陈奶奶(化名)艰难地呼吸着。她是一位风心病、心衰、呼衰患者,已在ICU住了一个多月,呼吸机插管后却怎么也撤不下来,继发感染随时可能使病情恶化。
陈奶奶的儿子心急如焚,这时候他想到了陈奶奶之前经常去看的一位医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徐浩。
始终无法忘记那个眼神
仔细分析陈奶奶的病情之后,徐浩决定一边给予扶正中药调理,提高患者心肺功能,一边慢慢调整呼吸机参数,让她逐渐脱离呼吸机。
走进ICU病房,陈奶奶见到徐浩有些激动,心率明显加快了。徐浩上前握住陈奶奶的手,温和而坚定地说:“陈奶奶,我会给您加用最好的中药调理,帮您一步一步脱离呼吸机,这个过程会有些艰难,但我相信您一定可以做到!”
听到这样的鼓励,无法说话的陈奶奶眼睛亮了,她似乎在用眼神告诉徐浩,我相信您,我会努力!而正是这个眼神,打动了徐浩。最终,在徐浩的精心治疗下,陈奶奶在一个多月后脱离了呼吸机出院,连ICU的西医大夫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多年过去,我始终无法忘掉这个眼神。”徐浩说,作为一名医生,在开具医嘱之外,不能忽视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医患之间的彼此信任、理解和配合对于治疗的成败至关重要。
对患者负责
“最后其他特需专家都下班了,大厅里就剩徐医生的病人了,一直看到下午7点多还是很耐心。”浏览徐浩个人网站的点评,我们总是会看到很多患者这样评价他。
每周三下午是徐浩的专家门诊,加号成了常态。最多的一次一下午加了56个号,共看了81位患者,看到晚上9点才结束。考虑到很多患者来自外地,如果周三的门诊看不上,就要再等好几天,光食宿费就不少,只要有患者要求加号,徐浩总是有求必应。
但越来越让他纠结的是,无上限的加号,疲惫状态下,自己并不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但减少加号又无法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思量再三,徐浩决定每次门诊只加15个号,并通过在诊间预约、网络预约等方法尽可能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和提前安排,在确保满足大多数患者就诊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对每一位患者诊疗服务的质量。
优秀医生须具备综合素质
中医发表SCI论文很难。翻阅徐浩的简历却发现,他已经发表了44篇SCI论文,丝毫不逊色于同资历的西医医生。他还曾主持科研课题10项,获成果奖11项;主编、副主编著作10部,获授权专利1项。
这样的成绩与徐浩的勤奋刻苦分不开。就在将要博士入学的那个暑假,他去图书馆借阅了全英文的心血管教科书。“一个暑假,就在翻阅那本书。”他说。
“此外,医生需要的不仅是临床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多相关技能,科研设计、统计分析、实验技术、临床药理、数据挖掘等。”徐浩利用各种各样的培训和参会机会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很多医生门诊病人少,总会归结于自己年轻。徐浩认为,除了多临床、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之外,随着“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到来,要特别重视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建立医生个人品牌,这对于青年医生的快速成长尤为重要。
对于临床医生从事科研,徐浩认为不应把两者割裂或对立起来,科研选题来自于临床问题,而科研成果反过来又可以改进临床实践。临床医生工作繁忙,专门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或进行小白鼠实验确实有一定难度,在时间、精力和经费上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将科研思维贯穿于临床实践,充分利用临床实际数据是很好的方法。
希望中西医能在理论上有机结合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医的争议从未中断,“伪科学”“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等观点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当谈到自己的职业,徐浩却从容又深情地说:“我越来越热爱中医这份职业了。”
在徐浩看来,中医很多治疗疾病的理念是很先进的。以病毒性感冒为例,西医会研发抗病毒药物将病毒杀死,这个过程中病毒可能出现变异,人们又会研发新的药物,如此周而复始,耐药病毒使药物研发难度越来越大。而中医的理念则是“给邪以出路”,通过发汗等方法将邪气排出体外。
这是徐浩非常欣赏中医的一点。同样的,中医的整体、动态、平衡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法等等,也都让徐浩深深认同。
“中医存在几千年,临床疗效毋庸置疑,只是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理想的方法为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加客观公认的证据。”徐浩表示,当然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借鉴现代医学循证医学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特点加以评价。
徐浩认为,如果说尼克松访华掀起了国际上中医的第一次热潮——针灸热,屠呦呦教授获诺奖带来了第二次热潮——中药热,那么相信未来中医的第三次热潮将会是中医、西医在理论层面上有机结合创造出的崭新医学体系。
《中国科学报》 (2016-11-30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