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传统制造业的转型,“红领集团的红领模式”是各大智能制造会议上被屡次提及的典型案例,在12月6日于京召开的中国工业数字化论坛上也不例外。
红领集团这家传统的服装制造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条件下,以150%的年利润增长率震惊服装业。正因为抓住了信息技术的尾巴,这家魔幻工厂打造出全面信息化的个性化生产线,其完善的板型、工艺、面料数据平台(拥有上万亿的人体板型数据)几乎囊括了全部的设计流行元素,为消费者提供了出色的定制化消费体验。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给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传统制造+互联网’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最终走向智能制造。”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评价道。
IT作为通用性技术,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表示,IT已经深入渗透至制造业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并不断推动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向智能、精细和柔性转变。IT与制造业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成为智能制造战略的关键。
IT服务于制造业空间广阔
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当下,整个IT行业的业务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今天的IT产业正呈现出“硬件+软件+云”的新型业务模式,而在面向制造业的IT服务方面,我国也具备一定的基础,并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李颖给出一组系统集成企业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制造业为主营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共有1502家,占数据库企业总数的21.8%,较2014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四级企业(一级要求最高)分别为82、194、935、291家,在同级企业中占比分别为32.8%、28.2%、24.1%、13.9%。
“可以说,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制造业企业接受和重视,并将其视为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促进消费、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李颖说,目前,很大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IT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面向制造业的IT服务骨干企业呈现出营收和利润双增的良好局面。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还开始将各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集成,通过构建私有云平台或依托公有云平台整合各环节数据资源,推动制造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控制,推动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产能资源共享。航天云网就通过整合设计、制造资源,搭建开放的“云制造”平台,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支持异地协同设计、虚拟装配、仿真分析等,已经服务超过10万家企业。
不仅如此,IT服务骨干企业还在加速整合3D打印等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陆续推出按行业、领域定制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和利时、四方继保等企业就将自己生产制造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方案研发中,不断提升面向电力、轨道交通等行业的解决方案的成熟度。
“西门子曾用35亿美元收购年利润1亿多美元的美国UGS公司,不到10年便拿出一套基本成型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成为工业4.0的标杆;GE公司变卖家电等低端制造和利润丰厚的金融业务,投资10亿美元成立GE数字公司,开发出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E,2015年成功收获50亿美元。”分享完一系列IT与制造业融合的成功案例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直言:“离开了高档工业软件,‘中国制造2025’就只能是一个梦。”
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然而,虽然面向制造业的IT服务前景广阔,但问题和挑战依然很多。
从供给侧来看,李颖分析称,随着后付款、“免费+增值服务”等模式的出现,IT服务企业面临收入减少和转型升级需加大投入的双重困境。而制造业企业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考虑,也通常不会将工艺流程中关键环节和参数交给IT服务公司,导致高效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难以形成。
不仅如此,目前,行业解决方案中采用的工业软件以国外产品居多,大多需要进行二次定制开发,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标准,从而导致各个系统难以形成合力。李颖还指出,目前我国IT服务制造业的产业链尚不完善,能够面向制造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设计的企业不多,缺少类似IBM、埃森哲等综合性制造业咨询设计公司。
而从需求侧来看,由于各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对“智能制造”的认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也不利于面向制造业的IT服务发展。
与此同时,李颖还表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制造业企业普遍收入减少、利润下滑,在投资过程中通常采取复制现有模式以求平稳过渡,从而造成加大IT服务投入的力度不足。另外,制造业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后,受制于制造业工人信息化技能水平限制等原因,对后期使用效果的改进反馈不足,无法形成持续改进提升的局面。
而在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看来,IT技术多项挑战都还悬而未决,“到2020年,智能终端的产值将超过数百亿元。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信息技术按照现在的工艺和能力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工业的路线图也还不清晰,因此信息技术本身自然也就需要变化,例如在物理材料方面就有很多新要求”。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到来,IT技术会带来新的飞跃,但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下一代互联网如果要和实体经济结合,它是以移动互联网结合还是物联网自身系统的结合?新一代互联网络如何管理?未来的网络架构是不是会有第三代互联网?”在怀进鹏看来,这些都是IT与制造业融合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要找准突破口
在屈贤明看来,企业要想推行智能制造,首要前提就是目标产品先进、市场前景利好。“技术先进,最好是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市场前景好、产能不足,不会产生新的产能过剩。但如果产品落后、市场前景不好,搞智能制造等于是找死。”屈贤明直言。
另外,推行精益生产、优化生产工艺也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日本三菱电机就曾经强调,推行“e工厂”要做好基础工作,包括产品优质、精益生产、做好现场自动化技术改善。“如果做不好这几项基础工作,搞智能化只能是放大底层存在的缺陷。”屈贤明说。
那么,智能制造要从何处下手,从何处突破?在屈贤明看来,“点—生产线—车间—工厂”是合理的实施路径。要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盲目追求高水平、高自动化、高智能化。可以用智能技术解决自动化、数字化阶段存在的问题,如质量问题等。
另外,屈贤明还表示,培养系统集成公司是推行智能制造的重要条件,可以通过四种途径形成:用户“久病成医”,通过本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成了集成商,如深圳雷柏;制造装备供应商从制造商转变为服务商,如东莞劲胜;从事自动化的研究所转为集成商,如北京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从设计院转为集成商,如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
总之,李颖最后表示,希望企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和政府能够携手攻坚克难,提升我国面向制造业的IT服务发展水平,助力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