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张楠 马卓敏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2/24 10:50:25
选择字号:
霾压下的来与去:等霾来 霾移民 找蓝天

 

好不容易杀出“超长版”重霾的京城,周末又迎来了新一轮污染天气。

“我们下周就要离开北京去广东了。”文女士来北京快10年了,有一个2岁多的宝宝,每次雾霾一来,孩子就咳嗽。在北京有家有业不容易,虽然舍不得,但她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没来得及享受多少蓝天白云的年纪里,早早地过上了“口罩里的童年”。

因雾霾带来的不安全感,正迫使越来越多的“雾霾难民”逃离北京。

有一种恐惧叫“等霾来”

12月15日,北京市民陆续从各种渠道得到通知:12月16日至21日,全市范围机动车须按单双号出行,19、20、21日幼儿园及中小学放假。

雾霾未至,人们心头已经笼罩上一层灰蒙蒙。

16日上午,老人孩子们还在欢享蓝天白云。怎知下午画风突变,雾霾滚滚而来,一时间仿佛世界只剩下灰色。

一张霾临城下的照片刷爆朋友圈:浓黑的污染气团自北京南部一路向北滚滚而来,一步步吞噬着当时还明媚着的蓝天。

人们眼睁睁看着蓝天的灰度和不透明度一点点增加……蓝天失守。

据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总体专家组随后发布的一份报告分析,这“滚滚而来”的大气污染情景,是在特殊气象条件下(主要在大的冷空气过程之后),偏北风南下和偏南风北上相互夹击,在偏南风气团中存在较强的贴地逆温层,就会积累形成像墙一样的污染团,有明显的分界线,上面蓝天白云,下面是重污染。当南风逐渐增强时,污染团会在南风的驱动下往北挺进。

这次形成的污染团既包含南部地区的污染排放,也包含前期北京排放的污染物,推向南部地区后,不断转化堆积并混合在一起送回了北京。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表示,北京周边区域高浓度的细颗粒物对北京重霾污染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这一影响一直在被低估。201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超过30天的有13个城市,北京位居7位,而其他6个城市也在北京偏南区域,包括保定、廊坊、石家庄、郑州和济南等。

在街头,一片灰蒙蒙中,人们神情漠然,匆匆疾行。随着雾霾越来越严重,让人如入“仙”境,人们的心情也愈发沉重。

有一种无奈叫“霾移民”

一到冬季,霾就盘踞不去。逃离,成为人们应对雾霾的一种无奈之举。

某旅游网站不久前曾发布报告估计,12月份中国有15万人将到海外旅游以躲避令人窒息的雾霾,每年估计有超过100万中国人因此类原因跑到境外旅游。

据记者在北京某公园的实际调查显示,身边平日晨练的老年人中,因雾霾选择南下旅游或度假的大有人在,暂时性逃离雾霾俨然成了京城的一种时尚。

记者发现,在某旅游网站搜寻飞往西部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机票的访问量,比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发布前高出3倍。除了头等舱,飞往中国南方传统旅游胜地,如三亚、大理和厦门的机票几乎售罄;飞往其他受欢迎度假地,如昆明和桂林的全价机票仍有售。

“经常和我们一起锻炼的李老师在16日听说雾霾来了,便和爱人订了南下的飞机票。”李老师的一位功友告诉记者,“都知道北京雾霾天多且严重,我们在一起的许多人在冬天都会经常南下,毕竟南方雾霾少。”

这还只是暂时性的逃离,而在网上各种调侃的段子中,有一种声音格外凝重:“面对沉重的雾霾,不如回家去吧!”

雾霾,成了一些生活其中的人的困境。他们开始考虑,是否要离开打拼的城市。

小李在北京某知名软件公司工作,是传说中的“白富美”。可前一段时间,她不顾家人劝阻,毅然辞去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其理由是,实在忍受不了这座城市的雾霾。雾霾对于她来说,影响的不仅是呼吸,还有心情,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北京某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老师介绍,之前学校毕业生选择留京比例在六七成,而今年只有一半选择留下来,或许持续的雾霾也是阻碍毕业生留京的因素之一。

有一种努力叫“找蓝天”

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过去一周,雾霾侵袭了中国近五分之一的国土。

网友们甚至模仿二十四节气,生造出了一个新节气“立霾”,并描述这个“节气”的时间为,“全年无规律多次出现”。

随即,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2016年1月发表的一篇关于雾霾长期效应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文章认为,如果雾霾长期持续,人口将从大都市向雾霾尚可忍受的中小城市或山区迁徙,并势必诱致中高收入群体移民海外。

但愿这是杞人忧天。因为这种流失,将成为城市“无法承受之重”。

监测数据和第三方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的三年,污染下降的趋势是明显的,重污染发生的频率、程度也在降低。只是,这跟我们找回蓝天的“小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马永亮坦言:“我们需要一个渐进式的回归蓝天的方式,而不是一蹴而就。”

在这场“持久战”中,没有谁可以置身度外。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等都在切切实实地为制造雾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治理雾霾是一个全民化的运动,马永亮强调,政府监督和个人自觉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看不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终有一天环境会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软肋。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