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2/1 10:18:35
选择字号: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廖宏:立治霾“军令状”要有科学认知

 

■本报记者 李瑜

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为体现治霾的决心与力度,不少地方官员甚至纷纷与中央政府签署“军令状”。然而,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廖宏看来,这些“军令状”的设立缺乏对霾变化规律的科学认知,甚至有几分“自套紧箍咒”的意味。

“立军令状的初衷完全可以理解,能看到官员们的雄心壮志,但这绝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在日前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研究”媒体见面会上,廖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局地范围内,污染物可在一两天的时间里从一个城市扩散到另一个城市。“所以,即便某地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但若邻近区域污染物的浓度很高,立军令状的城市PM2.5还是有超标的可能。”

令廖宏感到不解的是,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内容:某地环保部门称,本年度PM2.5浓度指标平均降低了多少个百分点,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显著。

“这些降低的数值究竟是减排措施带来的,还是本年度气象条件贡献的,比如大风给刮掉的?”廖宏强调,如果不能对治霾过程中的人为排放和气象因素加以区分,实际上并没有科学地回答治理效果的问题,同时也隐含着很大的“危险性”。比如,某地2015年PM2.5浓度平均降低了10%,那么该地区很可能在下一年度提高治霾指标。“若下一年已经尽很大努力减排,但气象条件不利,结果有可能是PM2.5不达标。”廖宏表示。

“在影响PM2.5浓度的机制方面,人为排放的确是霾污染的主因,减排是必须的。但PM2.5浓度的逐年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气象场逐年变化的影响。”廖宏说。

廖宏团队通过数值模式模拟发现,假设人为排放量不变,气象场导致的华北平原PM2.5浓度逐年变化的平均幅度为18%左右,而“国十条”中2012~2017年给出的京津冀PM2.5年均值的减排目标为25%。“这意味着在‘国十条’框架下评估减排效果,需要相关部门区分治理中减排和气象场的分别贡献。”

在分析了几十年来的风速变化后,廖宏发现,近年来风速平均值的确在减弱。“气象场的因素是绝对不能忽略的。我们不仅要加大减排力度,更要明白治霾的机理。”

此外,对于近期公众普遍关心的臭氧污染问题,廖宏指出,臭氧浓度与雾霾浓度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的臭氧污染之所以不是很严重,是雾霾浓度较高带来的结果:一些臭氧的前体物会吸附在气溶胶颗粒表面,从而使臭氧浓度大大降低。

未来随着PM2.5得到控制,臭氧问题也将最终出现在公众面前。“欧美现在的臭氧浓度是高于中国的。”据廖宏介绍,臭氧本身也是一种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对呼吸道健康有害。

与PM2.5不同,臭氧具有长距离输送的能力。因此,很多欧美国家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大气污染对其臭氧问题有影响。对此,廖宏解释说:“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我国的气溶胶浓度很高,所以大幅降低了臭氧浓度,中国目前对欧美臭氧的贡献有限。”

《中国科学报》 (2016-02-01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