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云云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2/23 9:58:20
选择字号:
“民科”都是伪科学?关键看是否具备科学精神

 

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唐云云)近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被认为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一项重大突破。不久后,中国一位与引力波相关的人物也迅速蹿红,他是一位下岗工人,5年前参加某电视节目时提到过引力波,但遭到现场嘉宾的嘲笑。这也让公众重新关注到“民间科学爱好者”(以下简称“民科”)这一群体,“恐龙王”郑晓廷的事迹也再被挖出。那么,“民科”是伪科学还是被低估?该不该受到尊重?
 
点击进入下一页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联合创始人Kip Thorne在介绍合并的黑洞。
 
“诺贝尔哥”蹿红 5年前在电视节目中提到引力波
 
北京时间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印证了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学界普遍认为,引力波的发现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门,甚至可能揭开宇宙诞生早期的奥秘。
 
引力波被探测到,一个出乎意料的影响是,让一段5年前的电视节目视频重新走红。当时,仅有初中学历的下岗工人郭英森参加《非你莫属》,介绍自己的新科学,并提到了引力波。
 
郭英森说道:“我发明了几个新理论,这些东西合集到一块,就会产生新的科学,这些新科学会带来什么新的技术呢,未来的各种车辆都不用有车轮……”他认为,现有科学是在“惯性系加粒子实体”,在这个运动范围之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极小极小于光速,它的物理学叫正物理学。而在新科学当中,是“加速系+引力波+物质波”,它的速度可以极大极大地超光速。
 
主持人张绍刚和方舟子等嘉宾对此抱以嘲讽的态度。于是在引力波被证实后,朋友圈出现了《拱手相让的诺奖 下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无情打压》等文章,认为嘉宾当时的行为是“打脸”,对有科学追求的“诺贝尔哥”没有给予尊重,应该向其道歉。
 
但学界的一些专家并不这样认为。从事科学史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说他(郭英森)与诺奖擦身而过,为他鸣冤抱屈,这件事很荒唐。引力波是一个物理教科书中可以找到的名词,说郭英森是‘首提’显然是误传,说他自创的理论能冲击诺奖也是无从谈起。”
 
果壳网也提出了质疑。郭英森认为自己独创的“加速系+引力波+物质波”理论当中,“物质波”是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1923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引力波”是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预言。“加速系”只不过是说,这个参考系在做加速运动,比如上升的火箭或下降的飞船。
 
点击进入下一页
 
郭英森5年前参加《非你莫属》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法制晚报
 
“民科”曾研究永动机 也有人获学界认可
 
像郭英森这样的“民科”还有不少。百度贴吧有专门的“民科吧”,关注用户有2万人,累计发帖58万条,诸如《我为什么能破解古希腊三大几何难题》的发帖有59万的点击量。
 
在数学领域,“民科”热衷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等尖端问题;在物理学领域,他们致力于推翻相对论、量子论,或者提出新的宇宙论体系。有些人的理论庞大无比,从宇宙起源到阴阳五行,从饮食起居到政治经济,无所不包,已无法归入具体学科。
 
温州人赵兴龙是迷恋永动机的代表。他本是电业局的普通工作人员,仅有中专学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了怀疑,经过几年的研究,他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已被“推翻”,制造永动机是可能的。由于得不到学界认可,他开始了长期的花车游行,借此宣传永动机理论。他去过各大高校多次,向有关专家求证,花费了大量钱财。
 
但“民科”中也有被学界认可的例子。临沂人郑晓廷初中肄业,曾拥有国有矿长的身份。他倾尽3.6亿财力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恐龙博物馆,收藏有总数高达39万件的古生物和矿物标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郑氏晓廷龙”挑战了始祖鸟作为鸟类祖先的地位。他在《自然》等国际权威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超过十篇,曾在3天之内,在两个顶级刊物上连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在整个学术界都极为罕见。现在,他受聘为临沂大学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
 
点击进入下一页
 
郑晓廷(右一)与中外教授们一起研究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民科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最早研究“民科”的专家之一田松曾对“民科”下过定义。“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
 
田松认为,“民科”和“业余科学爱好者”有区别,后者可以爱看星星爱收集蝴蝶标本,但绝不会去推翻颠覆天文学的重大理论。更关键的是后者会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方式与主流科学界交流。
 
田松把“不能交流”看作鉴别“民科”的核心判据。“民科”大多偏执地认为自己怀揣着天下最了不起的科学理论,任何人的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认为别人不懂,或者认为权威在打压他,或者认为别人要剽窃他的理论。由于偏执,“民科”往往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世俗社会也难有正常交流,甚至为了心中的“科学理想”妻离子散。
 
“民科”几乎在每个国家都存在,但像中国这样大的规模却不多见。田松认为这与我国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关。“民科”大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普遍的理想主义教育,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等又将科学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很多没有受过系统科学教育,但又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开始独辟蹊径研究“科学”。“年轻人中‘民科’就很少,因为他们没有经历那些特殊的历史阶段。”
 
点击进入下一页
 
“郑氏晓廷龙”复原图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关键是拥有科学精神
 
对于“民科”的态度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民间科学爱好者中有的人不乏真知灼见,不应给他们戴上“伪科学”的帽子。还有一些支持者称,目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呈现行政化倾向,束缚科技进步。在此情况下,民间科学应得到支持和鼓励。
 
获得学界认可的郑晓廷也承认自己是一个“民科”。不过他表示,“我这个‘民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从企业中走出来的‘民科’。在企业中做研究,你得能指导生产;你得对企业负责,对国家投入的钱负责;你得根据你的实际问题来设立研究的课题,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调查和论证,不是不负责任地乱想。”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周云认为,任何科学发现,普通人可以看不懂,但相同专业的科学家群体能够看懂,并有能力判别其高下真伪。正如引力波,其实真正能明白的人没几个,但人们选择相信,因为这一理论得到了科学家共同体的认同和褒奖。“科学家共同体通行的规则就是科学精神,也就是‘拿证据来证明’的精神,而不是说空话的精神,站队的精神,煽情的精神。”
 
从这个角度讲,判断“民科”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还是要看其具不具备科学精神。(原标题:“民科”都是伪科学?关键看是否具备科学精神)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