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自然出版集团发布最新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2016,中国科学院在综合性的全球科研机构排名中高居榜首,得分几乎是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学的两倍,化学、物理等学科也力压群雄,领跑榜单;另外,多家中国产业机构也进入了全球50强。
成绩佐证了进步,但面临的一些问题也不能被遮掩。中国科学院的多个“第一”或多或少借助了体量的优势。而在可以类比的高校领域,即便是北大、清华等,距离哈佛大学等第一梯队的一流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仍有一定距离。
教育机构与科研机构齐头并进,需要教育科研体制改革的双重发力。4月7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在清华大学第17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闭幕大会上强调,教育科研体制改革要“尊重学术权力、强化问题导向”,实际上道出了目前我国教育科研体制的一些核心问题:在治理结构、专业设置、人员聘用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仍然没有树立起学术权力的地位,仍然部分地存在“官本位”现象。简单照搬行政管理的方法管理教育科研,集中力量出一个中科院容易,出十个世界一流大学,难。
当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一个“放权”可以概括。在欧美一些科技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不插手具体的科研项目管理,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就成了“甩手掌柜”,而是要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努力做好该做的事。
科研项目的管理首先应做到法治先行。无论是科技计划的设立还是预算的确定,都应做到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保障。例如,美国的“高技术发展计划”和日本的“产业振兴计划”等,都经历了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并报国会审议批准,这样就使得科技计划的发展目标、资助重点、资助对象、管理部门的权利义务和运作程序等都具备权威的法理依据。
另外,由于科研项目既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应用研究包括重大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往往由国家实验室承担,政府则通过严格的契约方式委托第三方负责运行管理。而国立科研机构或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以及专业协会等,也应建立起符合自身特征的管理制度。比如,欧盟根据项目的不同功能定位形成了合作类、创新类、人才类、能力类等四位一体的差异化项目分类管理模式。
此外,在做好过程管理的同时,政府应主导建立严格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制度。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仍然以“发文章”为主要考核标准,国内国外期刊纷纷瞄准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这种需求。许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长期强调并用各种考核手段,要求科研人员尽可能将论文发表在国外的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这种要求,不仅在学理上缺乏逻辑,而且实际上正在对中国学术的创新力造成影响甚至伤害。
自然指数对于一个国家的科研产出和影响力的反映,确实具有客观公正性。已经进入榜单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更应该强化问题导向,清醒地面对并着手解决科研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