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种循环的状态,首先是人才流失,然后是人才引进。中国有大量侨民的人才池、资源池,这就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也预示着中国在未来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本报记者 韩琨
如今,高教国际化绝不是什么新鲜词,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早已成为各类大学排行榜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包括信息技术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这种变化对大学,对教育的方式,也在产生重大的冲击。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远赴海外留学,国内大学也吸引着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海外留学生来到中国,中外大学将实现合作办学。
日前,三十多位海内外的高等教育界人士汇集苏州,在2016高等教育创新年会“第三届慧湖高教国际化论坛”上分享了他们对中国大学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顺应和利用国际化潮流进行思考。
观察 中国大学的3.0时代
“建设一流大学的运动、大学扩招与大学国际化同时进行,这是中国大学3.0时代的显著特点。”
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香港教育研究学会会长李军介绍了他的对中国大学的时代划分理论。
在他看来,中国大学在清末以前可被视为1.0时代,在那时,政府出资办学,“钱都是从政府来的,管理是政府的行为”。他表示,授课为儒家经典,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的传统”。到了清末,大学开始改制,走向现代化,是为2.0时代。此时的大学是为政府服务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属性为中西学堂,就是政府出于学习西方的目的而设。而1998年之后,中国大学进入3.0时代。
“我觉得中国大学现在取得的成就,真的是不得了。没有一个国家在三大运动同时进行的情况下,大学还能够增长。”李军说。比如,在十年时间内,中国大学招生录取率实现了大幅度跨越,这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发生过的。
李军把现在大学大致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欧美大学的模式,大学是从教堂里分离出来的,跟政府机构的关系保持独立,是疏远的关系。第二类大学事实上是政府的机构,与政府融为一体,不仅包括中国的大学,也包括法国、德国甚至罗马模式的大学。
关于中国大学3.0的特点,李军还提出了人文主义的使命。在他看来,这一使命从中国学问的传统而来,是知行合一的使命。“我们讲大学创新的目的在哪里?我们创新是为了什么目的?科学不是只是为了科学而科学。我们问的是科学的目的在哪里?大学的目的在哪里?这个地方我引用了王阳明的一句话,‘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他说。
李军提到,中国大学有和而不同的特点。他以西安外事学院校园中的雕塑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主楼门前的雕塑等不同大学的实景图片举例。其中,既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哲人,也有老子、孔子等中国先哲,从校园风格而言,中国大学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建筑及文化特色。
对此,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补充道:“雕塑表达的是中外圣贤的对话,这是西交利物浦最核心的理念。”
他透露,不久后,人们将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南校区看到一组新的雕塑,依然传承这样一个理念,寓意是一群来自世界的人在苏州创造未来,创造新的历史。“所以,雕塑人物中有不同肤色的人,有学生,有老师,有行政人员,也有管理人员。”席酉民说。
建言 海归、华侨会成为创新源泉
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人才始终是任何大学都非常重视也热衷吸引的重要资源。悉尼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安东尼·韦尔奇敏锐地注意到并且指出,海归和华侨是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中的源泉。
“现在,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种循环的状态,首先是人才流失,然后是人才引进。”韦尔奇说。他根据已有的研究图表指出,中国对于人才引进越来越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员回国。
韦尔奇表示,他研究发现,在国际移民中,特别是前往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这些移民,都呈现了高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这些人的技能和创新能力都较高。“另外,有一些证据也显示,海外非常高层的人员,他们不太愿意回国,虽然这个形势目前在有所转变,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高知识层的人士不愿意回来。”他补充道。
韦尔奇以中国和以色利两国的具体情况作对比,他提到,以色列的人才引进计划没有中国做得那么好,“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优势,虽然两国都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这是两国文化的核心,但是中国的体量以及拥有大量侨民的资源池,都是中国的主要优势”。
“创新是没有局限性的。”韦尔奇强调道。比如,没有边界且即时的网络,可以帮助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协作。
而在吸引海归和侨民方面,他肯定了中国的吸引力。首先,中国政府以非常积极的态度在科研及教育领域大力投入,“大家也看到了研发的增长,其实在最近几年都能够达到19%的增长,这是中国的一大优势”。其次,中国在科研成果和出版物的发表方面也在不断地增加。
就韦尔奇的观察,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侨们其实非常关注中国,“他们也非常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中国有大量侨民的人才池、资源池,这就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也预示着中国在未来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他说。
路径 政府、大学与产业的协同合作
在韦尔奇的比较中,政府政策是人才引进的主要助推力之一,而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中,政府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谈到西交利物浦这十年的发展时,席酉民表示,地方政府主动上门的服务让他印象深刻,大学因而得以在有效而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对此,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介绍说:“我们现在制定了亲商的服务理念,就是对客商友好,我们有一站式服务体系,包括海关监管、企业服务等,这些都为高效、务实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制度安排。”
苏州工业园区多所国内外知名大学设立分校的成果可以被看作大学与政府在微观层面的合作成果,而在宏观层面,也有大学敏锐地注意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对于推动高教国际化乃至辐射更大范围的发展的作用,比如“一带一路”战略为西安交通大学带来的发展机遇。
“目前这一建设得到教育部和陕西政府的支持,因此在很多政策方面我们会得到非常有效的支持和保证。”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介绍了未来西安交通大学关于创新的思考,那就是创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一新区将按照国际化的模式和要求建设。
据席光介绍,西安交大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起至今有130所大学愿意加入联盟,该联盟提供了大学间的合作平台,包括学生交流、双学位项目、共建实验室等内容。至于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席光把西安交大、韩国某大学以及韩国知名企业LG三方共建产学研合作实验室作为例子。“我们要选择在最需要的、国际最先进、最有影响力的领域建造创新港。”
“除了沿丝绸之路地理空间分布的近百所大学外,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校长也参加了我们的联盟大会,对此也非常支持。国际化的理念就是多元文化的互建、包容,要用新的思路重塑国际合作的理念。”席光补充道。
他还提到,科学研究形式的重组是这次新建创业园区重要的基础,西交大现有100多个研究所、实验室将按照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要求,划分成23个研究院,另外要建立重大的基础设施,包括列入国家规划的国家实验室等等。与此同时,席光表示,这种重组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四的本科生将全部参与实验室的研究,创新港同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条件。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校区,它是我们思考未来西安交通大学如何提升水准,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设备服务等多方面,是新的综合举措,这个新校区是未来我们理想中新的大学运行的模式。”席光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5-26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