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科平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5月31日,“科技三会”在北京盛大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向科技界发出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要求。
换言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号召,是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时刻将国计民生装在心里,以加强公共科技供给,为百姓生活谋福祉。
当下,尽管各界对科技在国计民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科技发力不直接、力道不强劲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供给侧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科技与民生间的纽带能否进一步加强,让百姓切实享受到科技成果显得愈发重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科技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科学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在服务民生、惠及百姓方面取得的成绩,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与明晰。
事实上,要让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好地为百姓谋福祉发挥作用,还须补足公共科技供给这一短板,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导向,甚至科学研究方向设置层面,做足服务民生的文章。
诚然,科学研究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但应当看到,国家重大需求的核心也凝聚着百姓的殷切诉求,国民经济主战场获得的成果也主要为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服务。唯有认清科技成果服务民生的本质,公共科技供给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实际来看,加强公共科技供给,科技界大有作为。单就满足百姓享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环境这一朴实愿望而言,就需要研究人员从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作为发展中国家,像此类生态问题一样有待科学技术提供解决方法与路径、关乎民生福祉的难题,还有很多。例如,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的居民,为拥挤的交通所困扰已成常态。老百姓希望从科学研究提供的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图景中,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
再比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工作方式的改变,慢性病高发已然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且在快速消耗社会财富、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要破解慢病高发难题,遏制慢病高发态势,自然离不开科研人员对疾病机理的研究、对预防诊断措施的创新、对治疗手段的探索。
由此可见,百姓幸福感的获得,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也只有通过增加公共科技供给,才能让百姓真切感受到科技给自身生活带来的变化,让大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号召落地生根。
可喜的是,回顾“十二五”,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年年初,科技部部长万钢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9%增至55.1%。其中,战略高技术贴近民生等方面所发挥的支撑引领作用得以凸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共科技供给在逐步加强。
不过,公共科技供给提升的速度与百姓迫切的需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有许多短板,产业亟待改造升级。这也对科技贡献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60%。
我们坚信,公共科技供给将随着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而有所加强,而这也将对科技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应深入群众,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发现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以自身科学知识为工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工作中不断寻找科学研究与现实应用间的契合点,更好地为民生福祉服务。
另一方面,从科技管理层面而言,科技体制机制也应当进一步改革,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畅快通路,激发科技工作者活力,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平台与抓手,让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科技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简言之,科学研究要“顶天”,也要“立地”。科技工作者应当以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研究工作做到百姓心坎儿里。只有当科学研究将根扎入百姓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才能真正响应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
《中国科学报》 (2016-07-0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