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6/7/12 14:20:05
选择字号:
郭华东院士:空间科技服务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

 

 
 
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描绘了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蓝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东南亚等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联起来,可共同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经济大通道。 “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之路、贸易之路、文化之路、信息之路、科技之路、友谊之路、开放之路。
 
空间科技为“一带一路”护航
 
“一带一路”是一个突破性、全局性的国际倡议和国家战略,涉及65个国家、44亿人口,是建国以来我国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具有范围广、周期长、领域宽等特点,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推进实施面临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问题和风险。
 
为有效应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各类挑战,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宏观、快速、准确探测地球的特点,为人类认识地球提供了新视野,为地球环境研究提供了新方法,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在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目前我国已形成由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环境卫星、高分卫星、遥感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卫星等组成的空间观测体系,卫星接收站网基本实现“一带一路”地区数据全覆盖。
 
国家有边界,对地观测无国界。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唯一可以将“一带一路”作为整体系统进行大范围、多尺度、长周期、空间无缝和时间连续认知的手段,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格局、全球变化影响、海洋与海岸带、自然灾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城镇化等方面的研究。“一带一路”国家面临诸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国家和利益相关机构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应对。通过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推动空间信息共享与技术合作交流,开展对地观测技术对“一带一路”的空间认知,是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空间护航“一带一路”能力初显
 
我院与我国科技界高度重视“一带一路”空间科技应用发展与国际合作,利用遥感卫星、导航卫星、通讯卫星等天基信息平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格局和发展潜力进行了宏观、动态分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宏观性的科学数据和决策支持。
 
2014年9月,我们在吉尔吉斯斯坦召开由14个国家专家出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地观测会议,完成并提交院士咨询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环境格局与发展潜力空间认知》。
 
该报告提出六点建议:跨越“胡焕庸线”,打造西部新经济模式;建立与水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构建“一轴两翼四核五段”的“丝路”旅游经济带;打造中国—中亚空间信息通讯技术合作高地;构建上合组织与“丝路”经济带一体化的科技合作框架;顶层科学设计“丝路”经济带国内段定位与战略。报告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2015年11月,我们在三亚召开以“空间观测助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主题的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28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参会。
 
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一项重要成果,大会发表《关于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三亚宣言》,并签署《关于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对地观测合作网络的意向书》。28国代表一致同意建立“海上丝路空间地球大数据联盟”,期待以大数据为抓手,为“一带一路”注入可操作、可凝聚、能引领的方向,让大数据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引擎,让大数据成为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和平使者,让大数据科学之光普照“一带一路”的现在和未来。
 
2016年5月,我们在北京召开以“丝路认知——更快、更准、更广”为主题的“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
 
来自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地球观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300余位学者和专家参会。大会发表《“一带一路”空间观测国际合作北京宣言》,来自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对遥感地球所发起的“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给予全力支持并积极加入。
 
发起“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
 
由我国科学家倡议发起的“数字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计划(简称“数字丝路”,DBAR),得到了国际科联(ICS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芬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等22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支持和响应,泛欧亚科学实验计划(PEEX)已通过决议,将“数字丝路”列为“姊妹计划”。
 
“数字丝路”计划将聚焦环境变化、海岸带、世界遗产、自然灾害、粮食安全及城市化等六大领域,通过构建“一带一路”空间大数据共享平台,发展“‘一带一路’空间信息应用系统与科学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开放和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决策支持。
 
“数字丝路”的目的在于通过跨国界的空间立体协同观测,更快、更准、更广地认知“一带一路”,推动地球观测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实现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同时结合依托在所内的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CAS-TWAS)空间减灾卓越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国科联等属下的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并联合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国际计划与组织共同开展研究。
 
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风险已经为未来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展现了一幅全景发展图。空间科技合作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将日趋显著,在应对贫困、食品安全、缓解气候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城市发展、生态资源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潜力巨大。
 
我们相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边科技合作机制与框架将不断建立和完善,国际间科技合作、科技人才和交流活动将持续不断开展。而我国科学家倡议发起的“数字丝路”计划,将建成“一带一路”空间观测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一带一路”空间大数据共享与决策信息支持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空间信息、环境现状信息与决策支持,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及全方位合作,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国家外交和全球化大局。■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6月刊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