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15 8:17:04
选择字号:
科研资源科普化:接地气方能聚人气

蒋志海制图

一些科学家觉得很难从科普工作中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见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响力,便认为不如把精力和时间继续花在科研上。其实,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说明这些经费投入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成果。

■本报记者 甘晓

6月27日,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物理所、国家天文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关村中学等单位的几十名科普从业者、科研人员齐聚物理所咖啡厅“科学沙龙”论坛,探讨有关于“科普”的话题。

究竟科研资源如何科普化?什么样的科普能更好地为公众所接受?什么样的科普才有生命力?大家集思广益,伴着咖啡提神醒脑的芬芳,来自不同领域的思绪缠绕,迸发出无限的灵感。

鼓励科研人员被动变主动

前不久,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将2016年卡尔·萨根奖授予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以奖励他“不知疲倦地向中国大众进行行星科学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的科学成就”,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郑永春主要从事月球及行星地质和环境研究,参与了“嫦娥”探月工程。在科研工作之外,他经常到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和大中小学作科普讲座,还在各类科普杂志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他的科普著作《飞越冥王星》即将出版。

“科学家要站在科学传播第一线。”郑永春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说明这些经费投入之后有什么样的成果。另外,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科学传播有巨大的需求,科学家要满足这些需求,帮助他们成长。”

物理所主办的微信公众号粉丝众多,每天推送丰富多彩的科普文章,不少青少年都在关注后增长见识,大开眼界,对看似枯燥的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迷上科学、爱上物理。

但对于科学家自身来说,科研成果科普化存在这样的矛盾:一些科学家觉得很难从科普里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见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响力,便认为不如把精力和时间继续花在科研上。

对此,来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的陈永梅表示,环保部在科研人员评职称时“宣传教育”便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你开展科普活动、参与科研成果科普转化都能在评职称中有一定加分”。此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中科院也正在组织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旨在普惠千万公众。例如,自2004年起,每年组织百余所科研单位在“公众科学日”免费开放,累计服务数百万人次。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参与其中,这种公益性的大规模科普活动让他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信任。

科技部政策司科普处调研员邱成利指出,科研报告制度其实就是一种科普,尽管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状态,如果未来能够形成科普文章、科普书籍或科普视频,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还曾收集过1100多个院士著作,这些都是宝贵的科普资源。我相信将来科研人员有可能在科研经费中列支科普相关经费。

需借助专业力量

前不久,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以及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由专业从事科研的科学家承担,而与之同等重要的科学普及,也应当由专业人才承担。

学会应当是一支重要的科普专业队伍。“学会不能只是几个期刊编辑部。”郑永春认为,“更要与科学共同体紧密联系,把科学家团结起来。”

陈永梅表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正致力于增强公众对环境科学的理解。他们正在探索一套将环境科学研究转化成科普产品的“通用模式”,以指导科学家做科普。“我们初步考虑,从科研成果出发,包括知识源的提炼到技术平台再到科普产品成品,争取形成一系列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模式。”

而在这一过程中,科普专家团队的参与是关键环节之一。某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转化成科普成果的可行性、转化了后有没有传播平台、科普内容回应了公众关心的哪些议题等,都应交由科普专家团队来解决。

中科院院士沈保根对此也深有体会。中科院学部牵头举办的品牌科普活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至少举办了十多年,坚持参与活动的院士也不少。“院士们也很有责任心和积极性,但我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沈保根坦言,“如果能和媒体或者和专业做科普的人结合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新媒体和新的传播手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月25日,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一家网站的直播平台对这一科学盛况进行了直播,超过400万网友在线观看了整个过程,远超过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大家纷纷感叹新媒体所能呈现科学真实的图景,让大家身临其境感受科学。

科学启蒙课是“及时雨”

科学教育是科学普及中普遍关心的领域。《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到,“推动将科学课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是实施科技教育体系创新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

沙龙参与者表示,中小学开设科学启蒙课将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及时雨”。

在中关村中学教导副主任高爱民看来,高水平师资、教案教材教具以及教育制度等问题将摆在我们面前。“应当分年龄段制定科学课程的计划。我们也希望在教育制度上做一些完善,让初三、高三的孩子们也能接受科学教育。”

为推进和加强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工作,2012年起,教育部、中国科协选择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目前,这些高校已开展培养科普教育、科普产品创意与设计、科普传媒等三个方向的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

与会者呼吁,科学教育应当与科学普及工作紧密结合,以合作共赢的新机制,创作能产生良好效果的科普产品。

《中国科学报》 (2016-07-15 第3版 科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