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华师大举行
科学网8月14日上海讯(记者黄辛)今晚8点,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开幕。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中国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本届大赛评委会主任、中科院院士王乃彦,上海市副市长周波,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肖贵玉、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等出席开幕式。尚勇、杨雄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体育总局、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这项有着30多年历史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每年吸引了1000多万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参加各种交流和展示,已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集中呈现,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技交流的一次盛会。30多年来,一批具备科学潜质和发展后劲的优秀青少年通过科技竞赛活动脱颖而出,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本届大赛由8个部委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承办。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4支代表队,近500名青少年和200名科技辅导员,以及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15个国家的70余位国际代表参赛。终评期间将组织项目问辩、公开展示、开幕式、专项奖晚会、闭幕式等竞赛相关活动,以及科教论坛、与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获奖选手交流、科学探究实践、创客体验、文学哲学沙龙漫谈、话剧表演、动漫交流、书法汉服文化等丰富多彩的科技和文化交流活动。此外,大赛还邀请中国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在开幕式上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成长感悟,激励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
据悉,本届大赛共收到经过全国各省级创新大赛选拔推荐上来的近5000项创新成果,其中包括479项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684项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项目、341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2089项青少年科技创意作品、1008项少年儿童科幻画作品。青少年的科技创新项目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等13个学科。经过评审专家在线初评,349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200项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参加终评评审和展示。
据组委会官员介绍,本届大赛主要有以下亮点:
第一,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优势。创新大赛经过30届再次在上海举办。其前身是1979年中国科协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邓小平同志为展览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1982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在上海举办,拉开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今年大赛再次回到上海举办,在“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形势下,将进一步提升大赛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引领和示范。
第二,充分发挥高校优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教活动。今年是创新大赛首次在高校举办,高校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为大赛增添了新的活动内容。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拥有一批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以及丰富的教学、科研和专家资源。本届大赛将有效整合华东师大及周边相关科技园区、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精心策划组织学生开放活动日、知识产权讲座、科技教育论坛、STEM教育论坛、教师科学工作坊、“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协作网”成立仪式等多项针对学生和科技辅导员的特色活动。
第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青少年创新和科学教育事业。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大赛。本届大赛设有20余项专项奖,既有组委会设立的最高奖项“中国科协主席奖”,也有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设立的交流奖,公益基金会、企业设立的专项。英特尔公司、腾讯公司、博通公司等知名科技企业也以不同形式奖励大赛获奖学生、教师和学校。
第四,不断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国际交流。2001年起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开始走向国际青少年科技研究项目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03年起创新大赛开始邀请国外学生参赛。目前创新大赛已经与多个国家和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建立交流关系,互相选派优秀青少年选手参赛交流。本届大赛邀请参加大赛的国家、人员和项目数量历史最多,俄罗斯、土耳其首次参赛。今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获奖学生也将带着自己的科技项目来沪交流。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对大赛表示认可,希望增加与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互访交流。
第五,优化评审专家队伍,保证竞赛公信力。本届大赛初评首次采用系统随机抽选的方式,在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了200余位专家通过在线审阅项目申报材料,独立完成初评评审。同时,为进一步加强竞赛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大赛终评活动将继续扩大评委规模,邀请130余位专家组成终评评审委员会赴上海参与终评工作,保证在终评问辩现场每一位参赛选手都能够向专家评委充分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交流研究心得。
第六,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竞赛管理,扩大大赛的传播影响。本届大赛首次将终评评审工作信息化,还将探索“互联网+创新大赛”模式,为参赛者提供更丰富的参与方式、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完善的活动体验,在原有大赛官网、微信和赛事服务APP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网络宣传平台,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大赛宣传推广,扩大大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