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趋向精细化和系统化。精细化让各个学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系统化则使科学研究不断向“大科学”的方向发展——许多重要的科学进展在大科学工程、大型协作项目中出现。
可以说,科学本身的演变使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科学家团结在一起显得尤为重要,这便是协同创新在大科学时代的重要意义。
回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科学家们曾在协同创新中实现了许多尖端科技领域的重点突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国家层面组织的重大科技工程,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光辉成就。从1959年6月中央下决心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开始,仅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就于1964年10月16日实现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使科技、经济基础落后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召开的“科技三会”上将过去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法宝总结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本质即是协同创新。他强调,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加速协同创新,首先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布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特别是随着我国发展逐步接近世界前沿,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技术一直对我们封锁,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买不来、求不来,靠市场自发的力量也是很难搞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采取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集中配置的方式,发挥各方力量,推动核心科技不断迈上新水平。科研院所应当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克服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加速协同创新,其次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型人才、风投资金等要素集合,迸发出创新活力。任何一项成功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都离不开极具求知欲的创新型人才、天马行空的创意思想、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技型企业、风投资金等创新要素。例如,硅谷聚集了大约7000多家高科技公司,有40多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上千个科学家和工程院院士,各类要素间互相转化、促进,形成诸多创新成果享誉全球。为了推动多元而丰富的要素集合,不仅应当“各个击破”式的加强每类要素,更要搭建起每类要素间的互动桥梁,才能形成强大合力。
加速协同创新,还要政府部门主动作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铺路搭桥、保驾护航。要把科技第一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除了作为创新主体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要建立起创新链条外,更需要各级政府间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这就迫切要求改变“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状,呼唤相关部门之间牵起手来, 实现全链条覆盖,打通技术创新的各个关节,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畅通无阻的全程服务。制度创新本来就是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和技术创新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关政府部门应在重点创新领域的战略布局、科技立项原则及支持方式上进一步加强统筹,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优化管理职能、加强统筹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同时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政策创新,才能有效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时间、提高创新效率、加快创新步伐,加速释放创新潜能,培育新动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