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9/30 10:07:56
选择字号:
时评:“自主招生”骗局背后是高校失察

 

在“自主招生”名义下,上演了一出长达四年之久的招生诈骗,这到底是社会风气不好,还是教育本身管理不善?是家长和学生过于轻信,是骗子太狡猾,还是学校管理者不负责任?

近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利用湖北某高校的校园进行所谓“自主招生”的诈骗案。被告人凌某自2010年至2014年,伙同他人合计诈骗500多万元。

令人奇怪的,不是到处有人借高考诈骗,还屡试不爽,也不是老有家长因为痴迷于让孩子进名校,竟然以为“自主招生”的门槛是付钱多少,而是堂堂大学,让骗子利用了整整四年,竟然毫无察觉。虽然善良的人们相信校方不会主动卷入如此拙劣的骗局之中,可是由着骗子在大学校园编织一个高度仿真的“自主招生”骗局,学校的管理者干什么去了?

据报道,有20多名学生家长相信花15万元可拿到这所高校“正规本科文凭”的重要原因是,缴费都在该校相关学院的办公室或图书馆进行;部分学生还住在学生宿舍,同普通本科生一同上课;甚至开学时能参加军训。骗子在大学校园里把舞台布景搭建得如此“逼真”,要让本来就不太了解情况的家长,还对所谓的“自主招生”保持起码的警觉,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近年来媒体多有报道,身着银行职工服装的保险公司推销员混迹于银行大堂之中,将保单替代存款单销售给市民,这个骗局毫无疑问是有银行人员参与其中的,甚至管理层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现在,高校也听任所谓“自主招生”人员在学院办公室随意出没,还让他们任意借用宿舍、教室,整个“行骗产业链”在校园里长期存在,高等学府的责任心和公信力何在?

如今社会上骗子横行,仅仅在高等教育领域,就让人有点防不胜防。比如,据媒体公开报道,有高考生被不怀好意的同学偷改志愿,以致无学可上;有的学生明明考上了大学,却被他人冒名顶替;还有的学生已经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不料却遭遇电信诈骗,个别被骗了钱的学子甚至一命呜呼……现在,在“自主招生”名义下,又上演了一出长达四年之久的“校园生活情景剧”,斯情斯景,让教育工作者情何以堪?这到底是社会风气不好,还是教育本身管理不善?是家长和学生过于轻信,是骗子太狡猾,还是学校管理者不负责任,导致失察?

自山东女生徐玉玉被骗殒命案发生之后,从公安部门到电信公司再到银行,都开始实实在在地采取行动,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加大,电信实名制的篱笆也开始扎紧。最近,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自今年12月1日起,个人通过银行自助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以便让醒悟过来的消费者有足够的时间追回款项。鉴于此,面对违规招生横行,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同样积极采取措施,堵住校园中招生、教学和管理各环节上的漏洞。如果没有实际而有效的行动,让人怎么相信如此逼真的“自主招生”确实与学校或学院无关?为了公立大学的信誉,让相关学院和部门的教职员工承担责任包括刑责是必须的,但谁来承担领导责任,尚不明确——不能让一句“学校是按照国家规定办事的”就给搪塞过去。出了生产事故,国企负责人要撤职;出了安全事故,安监部门的领导会被免职,那么高校听任骗子在校园中肆意妄为,管理者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