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郑劲松 刘汭雪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18 19:10:57
选择字号:
西南大学实现罗非鱼性别人工控制

 

近日,西南大学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布消息,实验室与美、日科学家合作,率先建立起罗非鱼室内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实现了鱼性别的人工控制,可大幅提高水产养殖收益。

据实验室负责人、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德寿介绍,长久以来,人工养殖罗非鱼存在两个技术问题:雄鱼比雌鱼生长快50%,养殖户都希望养雄鱼;雌鱼性成熟后,14天左右产一次卵,一口塘只要有一条母鱼,经自然繁殖就会造成塘中鱼大小混杂,影响同批次鱼的商品性,还浪费养殖资源。

王德寿与美国马里兰大学、日本爱媛大学科研人员合作,采用RAPD、AFLP和PCR随机扩增性别决定区间三种方法,筛选到5个X或Y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确定LG23所对应的染色体就是其性染色体,并发现Marker-5与性别决定基因的距离最近。之后,王德寿团队采用筛选获得的分子标记(Marker-5),结合构建的尼罗罗非鱼微阵列Fosmid基因组文库,首次图位克隆了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基因amhy,amhy仅在XY(雄鱼)性腺表达。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XY个体中的amhy,性腺会发育为卵巢;在XY个体敲除amhrII,也会发生完全性逆转。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遗传学权威期刊《PLoS Genetics》后,即被《Scientific Reports》《Biology of Reproduction》等期刊引用20余次,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据介绍,科研人员先对雄鱼(XY)进行雌激素诱导,使其雌性化,产出鱼卵,再用普通雄鱼使其受精,选育出“超雄鱼”(YY),后用超雄鱼对雌鱼(XX)受精,就得到全雄鱼(XY),这意味着罗非鱼性别将可人工控制。目前,这一成果已被应用到广东一渔场,由于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对罗非鱼生物特性改变不大,真正上市销售的已是第三代鱼,食品安全有保障。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