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空间信息应用自主保障,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及应用产业链 |
空间信息产业的下一波红利 |
|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时空信息的依赖变得无处不在。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李惠钰
1月10日,高景一号完成卫星姿态轨道调整,地面系统已成功接收处理了全球范围内的15轨1241景影像。首批公布的图像汽车车型可辨、游人清晰可见,这也标志着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制的0.5米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正式具备运营能力。
当前,我国卫星产业已进入了发展加速期。2016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24次,再创历史新高,跃居世界首位。另外,地理信息产业上市挂牌企业也已突破200家。随着空间信息产业的相关应用和服务不断延伸,互联网公司纷纷跨界并购空间信息企业,产生了众多新产品,跨界巨头的兼并重组也频频上演。
但是,空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问题和挑战,比如地理信息核心技术还处于追赶状态;中小微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和服务,同质化竞争严重等。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GIO(地理空间信息官)年度峰会上,如何把握住空间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顺势而为,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
让高精度时空能力变成公共服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跟PC时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对时空信息的依赖变得无处不在。如今,万物互联及智慧城市的脚步渐行渐近,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中对位置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位置服务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基于位置服务的各种应用迎来大爆发。
“未来,时空能力将会朝着高精化、在线化、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并会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千寻位置CEO陈金培看来,空间信息产业未来的趋势就是将高精度位置服务变成公共服务。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千寻位置在全国建设了一张基于地基增强的网络,该网络和天上的卫星导航配合起来,定位能力在室外能达到厘米级和毫米级,甚至动态的厘米级。“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人工智能,没有达到厘米级的精度都是不能完成实际应用的。”陈金培说。
另外,在过去的10~20年里,地图已经完成了电子化,但在陈金培看来,时空高精时代仅仅有电子化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世界和感知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清晰,反映在时空里以及地图里的变化越来越剧烈。此时,无论是端的在线、应用的在线,所有与时空相关的信息都变得在线化,随时更新,才能构成一个新的世界。”
而对于一体化的理解,陈金培认为,任何一种单一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都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关于时空定位的需求,如何在隧道、高架桥下、地下车库这些卫星达不到的地方,实现定位稳定的服务;如何利用传感器的能力,将卫星定位能力集成到一起,变成一个统一的通用引擎,都将是未来空间信息产业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首席科学家曹冲也表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进入到一个转型发展的时期,高精度应用、多传感器的融合将带来重大机遇。
“只有当这些技术、产品和我们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时候,商机才是无穷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新技术室主任吴树范补充道。
但是,把一项专业技术变成公共服务却是很难的过程。“高精化、在线化、一体化这三个趋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完成的。事实上,更大的生产力来自于将其变成服务以后,无论是做硬件还是应用,都能方便地基于这样的能力构建新应用场景。”陈金培说。
小微卫星迎发展期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对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出了更全面细致的战略部署。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我国各领域主要业务需求,基本实现空间信息应用自主保障,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及应用产业链。为了实现目标,《规划》明确指出:第一,要加快卫星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提升卫星性能和技术水平;第三,要推进卫星全面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升技术水平方面,掌握长寿命、高稳定性、高定位精度等能力的卫星应用平台技术以及突破高分辨率、高精度等有效载荷技术、有序推进中小微卫星发展等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卫星性能及技术环节的主要提升方向。
实际上,小卫星的优势非常明显,其有效利用了信息、微电子技术、微机械、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在重量、功能密度、性价比、研制模式等方面显著区别于传统卫星。另外,小卫星群还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通过小卫星群每日采集海量数据的及时传输和接收,可以建立海量数据实时处理和服务能力。
“2017年及随后的几年,应该是微纳商业卫星的发展期。”吴树范说。
自2013年起,随着Skybox、Planet等卫星的成功发射,微纳卫星开始得到飞速发展,创新型企业也取代政府机构成为航天卫星的主角。预计未来五年,全球将发射510颗1~500千克的小卫星入轨,10千克以下的微纳卫星将发射300颗,是卫星行业高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还需严格测控和定标
“资本进入商业航天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天上有多少卫星,地上有多少测控设备,而在于数据。”吴树范指出,由微纳卫星群产生的海量遥感数据给传统的遥感数据处理和服务带来了挑战,也催生了新型的商业模式。
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兼CEO任伏虎从产业的角度认为,未来的遥感产业重要的一个位置就是包括微纳卫星的小卫星。但是,微纳卫星真正形成一个产业,从卫星到地面,把数据收集过来并形成闭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微纳卫星没有经过严格的测控和定标,自动化处理也会带来整体的几何误差和拼接误差,这也决定了微纳卫星群的用途绝非传统的测绘应用,而是发挥大规模、低成本、定期全覆盖的数据采集和监测服务。一旦形成可靠的数据保障能力和服务模式,便可以进入监测管理类业务应用系统,并开拓非传统弱遥感应用领域(如农业保险、大宗商品、违章建筑、建筑垃圾等)。
吴树范认为,2016年是中国商业航天的萌动期,由于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航天领域,一大批民营公司出现,包括卫星服务公司、火箭公司等,更有许多公司专注于卫星数据的分析,致力于将这些数据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相信2017年会看到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民营资本的商业小卫星,包括珠江一号、河北一号等都在萌动,都在规划,都在准备喷发。”吴树范补充道。
《中国科学报》 (2017-01-19 第6版 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