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品牌活动之一绿螺讲堂“新问题沙龙”的第二期讲座举办。本期讲座以“拯救三角洲”为主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中原教授、张利权教授和郭磊城博士等科学家向观众介绍了近年来他们在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与成果。
大河三角洲上接流域腹地,下连广海,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这片土地也曾是孕育早期人类农业文明的重要摇篮地之一。如今,该地区聚集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工业革命以来,我们赖以生存的三角洲地区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温室气体排放剧增、全球变暖、气候变率加大已经成为共识,这可能使得未来全球海平面的变化超过预期,三角洲地区更易遭受流域洪水、海洋风暴潮等因素的侵扰,并由此产生海岸侵蚀、地面下沉、盐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人类流域筑坝、调水、施肥等活动加剧,三角洲地区正在经历淤涨型向蚀退型转化的进程,湿地生态严重退化,河口水质酸化,这些直接威胁到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动力地貌数模技术的不断成熟,如何在叠加了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预测未来三角洲的演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陈中原教授首先发布了有关河口三角洲环境演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他的研究运用水文地貌学、生物学和遥感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河口、三角洲环境要素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控制三角洲动力地貌、生态环境演化的驱动力,模拟了对未来三角洲环境演化的威胁因素。据研究,长江三角洲岸线由于受到流域建坝拦沙,已经由过去向海淤积转为停止不前、甚至局部已出现后退。崇明岛东部广阔的滩地、九段沙和横沙浅滩已经停止淤涨,甚至有缩小趋势;大量生态湿地正在消失,植被多样性明显减少;受到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上流域建坝调水等工程环境负面作用,长江河口冬季的咸水入侵有提前、持续时间有延长的趋势,对河口淡水资源和上海城市的淡水供应形成潜在的威胁;流域大量农业化肥的使用,造成河口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成倍增加,导致有毒藻类在夏季爆发,河口水体严重缺氧,水质不断恶化。
张利权教授表示,河口海岸带湿地面临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也将进一步威胁滨海湿地的丧失。张利权运用生态科学理论,开展了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和修复研究与示范,服务于滨海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需求。这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上海市投资10多亿元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项目”。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脆弱性评估研究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同时也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以长江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对象,建立了定量评价海岸带生态系统脆弱性方法,定量预测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海平面上升和泥沙减少对长江口滨海湿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张利权提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和泥沙减少对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包括1)泥沙沉积的科学管理,2)控制滨海湿地围垦,3)扩展新生湿地的生态工程,4)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
郭磊城博士则通过中长期地貌模拟的方法,解释了河流和潮汐两种动力因素对三角洲地貌塑造和演变的作用;通过地形对比分析,发现长江三角洲的两个大型潮滩,九段沙和横沙浅滩,近几年淤涨停止,甚至有缩小趋势,表明三角洲受到侵蚀灾害的威胁变得很显著。
据悉,绿螺讲堂在过去的一年里围绕生态环保、博物学、古生物等主题,举办了39期讲座,邀请主讲嘉宾共46人,现场受众近4000人,视频网络点击量近30万次。2017年,绿螺讲堂将进一步结合社会话题、打破学科壁垒,关注转基因食品、土壤安全等民生问题,举办专题讲座与新问题沙龙。“新问题沙龙”聚焦科学新看法、新观点、新发现,在这里,科学家将与公众一起进行探讨、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