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艾娇 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0/13 14:54:54
选择字号:
沈祖炎院士:杏坛执守一甲子,初心未改钢结构

 

他是我国钢结构领域的开拓者之一,62载初心不改、执著坚守,为我国钢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学名师,一辈子倾心乐守讲台,热情躬耕教改第一线,以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诠释着为师者应有的内涵与意义;

作为结构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悉心指导培养一批批青年才俊,培育起一支响当当的学术梯队……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沈祖炎教授。

2017年10月11日晚,这位深受爱戴的钢结构大家因病辞世。听闻噩耗,同济师生纷纷在朋友圈刷屏,寄托哀思:“大师精诚一生土木桃李漫天,学界泰斗一世钢构大家风范。”“永远铭记您的教诲,感激您的师恩!”“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建造智慧和高教质保体系,将光泽后代。” ……

回望先生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和卓越功绩,同济人从心底油然而生无限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62载的讲台生涯,

他以赤诚之爱倾心守护,热情经久不衰

一谈起教学、谈起培养学生,年逾八旬的他依然还是那样津津乐道、饶有兴味。

“如果说我这辈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些成绩,那也是基于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我认为教师是所有职业中责任最为重大的,容不得我们有一丝一毫的疏忽、马虎。”这是2年前在沈祖炎教授从教60周年之际,这位教坛“老法师”的一番为师感言。

上世纪50年代初,沈祖炎就读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大学期间,他就以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公认。别看沈祖炎当时在班上年龄最小,可学习成绩总是稳居第一。他还特别善于并乐于为同窗解惑释疑,是同学们信得过的“小老师”。

1955年,20岁的沈祖炎毕业留校,成为了钢结构教研室一名年轻的助教。从此,他与黑板、粉笔为伴,60余年如一日倾心相守,在同济大学钢结构教苑耕耘不辍、播种不倦。

他以讲台人生为乐,甘愿为它奉献青春。他曾先后为工民建、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主讲过钢结构课程,长达30多年之久。他还为房建专业工农兵学员班教过10年的建筑结构课。自1978年招收第一位研究生开始,经他亲手指导培养的研究生已逾13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3名,还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

“上课已经成为我的职业习惯。不让我上课,我非但不会感到轻松,相反会很不习惯,会很难受。”此话不虚。即使是1984年至1995年,他担任同济大学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尽管事务极其繁忙,他仍然不离讲堂,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同时挤出时间培养指导研究生。

光阴荏苒,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尽管昔日的青年已是满头华发,可他心底那团炽热的火焰,依然还在熊熊燃烧。从1998年起,他还积极倡导并亲自带头为刚刚跨进校门的新生开设《土木工程概论》系列讲座,极大地激发了同济土木学子一入学就形成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为进一步提高同济大学本科教育质量,2003年春开始,他抱病牵头、先后主持召开大小会议50多次,制定完成了国内首创的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出任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管理评审专家组组长。

只要一谈起为师,一提到教学,沈院士就兴致盎然,说起来滔滔不绝。“乐趣”“快乐感”“满足感”等等词汇,是他道出的切身感受,是他的真情流露,让听者不觉深受感染。难怪他的学生们说,“教学始终是沈老师最乐于与人交谈的话题。”

“导师的责任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国家托付给每一位导师的重要任务。”

“教学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对教师来说也是成长与进步。”

“一旦你进入到这个境界,你会收获一种特别的乐趣。”……

正是因为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深邃的理解和感悟,他对教育的满腔热忱才能历久而弥新。

2001年,他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06年,他荣获全国“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红烛长燃,光亮永不熄灭,深情诉说着一位同济学人痴迷教坛一个甲子的悠悠真情。

教改园地里的持续探索,

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带头力推,成果丰硕

“要为学生提供有效、上乘的教育。”这是沈院士作为师者一生的追求。

为求得最有效的教育,他课前精心备课,课堂热情讲授,用心钻研教学艺术;他走进学生中间,了解教学对象,研究学生认知规律;他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关心并收集最新的工程实践成果;他还将睿智的目光投向了教改这一片新园,积极投身到了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

他在多个重大教改项目中勇担重任。十几年前,全国200余所设有土建类专业的院校成功实现了向宽口径的“大土木”专业的转变,沈祖炎功劳卓著。那是他1996年主持教育部“面向21世纪土建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取得的成果之一。

当年,在联合多所高校开展深入讨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沈祖炎教授为首的项目组提出了专业拓宽方案,即把原有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城镇建设、矿井建设等专业统一确定为“土木工程专业”。随后,由他出任主任的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完整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紧接着,他还主持完成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改的试点工作。

对于许多土木学子来说,“沈祖炎”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因为在他们所学的专业教科书中,有多本是沈教授的专著或是由他主持编写的。编撰教材,是一件相当费时费精力的事,尤其是对于教学科研任务极度繁重的他来说,更是何其不易!可他不仅编写了12部钢结构专业教材,而且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钢结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钢结构基本原理》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房屋钢结构设计》获评全国精品教材。

2009年,因创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针对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他主持的《钢结构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课题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沈教授的又一教改力作。这一体系问世之后,首先在同济大学校内得到全面推广。2004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来同济大学调研,在听完汇报后,他高度赞赏同济大学在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新探索,“你们是全国第一家,这么全面地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都考虑进去了,环环紧扣,自成体系,非常好!”

2009年,“全方位监控、循环闭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上海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9月,由沈院士担纲课题组组长的“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开始面向全校各院系推广。“全方位监控、多阶段跟踪、本研全覆盖”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全面质量保证体系,成为全国高校的范例,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期间,沈祖炎院士还创立了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实现了中英两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结论的互认,为我国土木工程技术人才进入世界市场打开大门。课题成果“二十年磨一剑——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的创立与实践”, 2014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钢结构领域的艰苦求索,

他以恒心和毅力执著坚守,厚积薄发

沈祖炎院士对教书育人事业的深切热爱和真情投入令人由衷感佩,他在钢结构研究领域的奋斗故事,更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曾经一度冷僻的钢结构研究领域,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寂寞期。正是如此矢志不渝的执著追求,成就了这位享有盛名的钢结构理论研究大家。

在王达时、李国豪等名师的指引下,学生时代的沈祖炎就对钢结构萌发了无限兴趣,他立志日后要在这片广阔天地自由驰骋。留校任教,沈祖炎在教学之余,开始朝着科研领地迈出第一步。

那是钢结构的沉闷年月,由于国内钢材供应十分紧缺,钢结构实际的应用非常有限。既申请不到科研课题,也难于遇上工程建设项目,无“用武之地”,他的面前是重重难关。可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并没有泄气,没有却步。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梦想、有准备的人。1962年,沈祖炎受邀参与编写我国第一本《钢结构设计规范》,负责计算部分。随着一天天做试验、做理论分析,他逐步提炼出一些计算公式,加深了对构件稳定理论的许多认识。不久,他又参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随后又主编完成了《轻钢结构设计规程》《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等一系列规范、规程,直接推动了我国建筑钢结构领域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行业进步。

随着一个个钢结构的技术规范相继问世,他的学术积累在与日俱增,对钢结构的思考也在不断拓宽拓深。他的研究涉及大跨度、高层以及轻型钢结构,研究涵盖钢结构非线性理论、结构稳定与抗震、结构损伤累积效应分析、大型复杂结构关键科学问题等几大重要方向。

80年代起,钢结构在国内开始兴起,从此他的学术成果在一些重大工程中相继得到成功应用,他成为多个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把关人。

1995年初夏,上海大剧院6075吨的钢屋盖实施整体吊装。时任顶部钢结构整体提升副总指挥的沈教授头戴安全帽,目光如炬,在工程现场坐镇指挥。经过20小时协同作业,钢屋盖成功吊装。还有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阳光谷……正因为有他在关键技术上的保驾护航和强有力支撑,这些大型建筑的结构安全令人放心、安心。

沈院士还是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的专家,经他亲眼过目审查的工程累计已达300多项。近年来,他依然在为全国特别是上海地区重大工程的安全建设把守着一道道紧要关口。2011年4月,上海钢之杰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沈祖炎院士工作站成立;6月,由沈院士领衔在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建立的企业院士工作站揭牌。

400多篇论文,23部著作,16本钢结构有关的规范、规程,40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和20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结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33项科技进步奖……2005年底,沈祖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喜讯传来,领导、同事、学生们无不用“名至实归,众望所归”来表达共同心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顾问总工程师汪大绥,曾在浦东国际机场一期航站楼等重大工程中与沈教授有过合作。他说,每次听沈先生发言,总能感受到他高屋建瓴的气势、深厚扎实的理论修养,他不愧为不断把中国钢结构研究推向新高度的一代宗师。

与钢结构打了一辈子交道,近年来他时时牵念着这个传统学科的未来发展走势,思考同济的钢结构学科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大学同窗、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董石麟教授说,祖炎教授一直非常关注钢结构行业产业发展模式,倡导钢结构的推广应用要充分发挥其“轻、快、好、省”的特点,利用好其抗震性能的特点,呼吁在当前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中要注重对建筑工业化本质和内涵的思考,在业内反响强烈。

他站得高、看得远:在这一轮土建行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同济的钢结构学科要与信息、机电自动化、管理、建筑、纳米等其他学科的最新发展紧密结合,必须充分发挥同济大学多学科优势,共同研究、协同攻关。

高尚纯粹的师德风范,

他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广受爱戴

30多年前,在重庆建工学院读书的一位硕士研究生,有一天在导师桌上看见了一本教研组刚刚买来的新书《钢结构构件稳定理论》。随手翻看几页,他的目光就被牢牢地吸引住,当场一读为快。他记住了书的著者“沈祖炎”这个名字,一个志愿也在他心头悄然萌生:要考就考沈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这位昔日的青年学生最终梦圆同济,如今已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就是李国强教授。

这就是学识的魅力,是丰厚学识带来的巨大感召力!沈教授在钢结构理论方面系统的研究接连取得新成果,并与工程实践成功对接,他的学术成就吸引着一个个有志青年纷至沓来,投奔到这位智者的门下,当面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精深的学术造诣。

他深厚的学问功力征服了年轻学子们的心。1994年秋,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钢屋盖模型试验前夕,就在同济大学结构工程所的实验室,绕着由几千根杆件组成的庞大结构模型,沈祖炎教授走上两圈,一眼就指出哪些部位,甚至具体到哪几根杆件最需要着重观察。一经试验,他的判断完全准确!20多年前的这一幕,他的学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的赵宪忠教授至今仍记忆犹新。

他走过的这条学术道路,本身就是一本生动鲜活的教科书。他经常与年轻人谈起自己的治学体会:“一旦你认定这个研究方向有发展前途,无论所遭遇的是冷清还是热闹,你都要一直坚持走下去!”

沈教授无论是为学,还是为师、为人,都令人顿生景仰之情。耳濡目染着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们深受感染、熏陶,受益无尽。几乎每一位学生都珍藏着他们的论文处女作,并视若至宝,因为每页纸上无不充满了沈老师一字一句修改过的工整笔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一一予以指正。于他们来说,“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土木工程学院陈以一教授有一个30多年不变的老习惯,只要是第二天有课,当天晚上他必定是“诸事不管,只问备课”。他说,这是自己平生第一次上讲台时,随堂听课的沈老师传授给他的。那一天,沈老师毫无保留地与他分享从教多年的经验心得,让初为人师的他获益良多。陈以一教授获评上海“高校名师”,他带领的钢结构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令学生们一直感念不忘的,还有沈老师的谦逊温良、和蔼可亲。尽管沈老师学养深厚,德高望重,可对他的学生从来都是平等相待、慈爱有加。他的学生孙飞飞说,自己在读博士研究生时,沈老师给他留言还习惯于以“您”相称。

60多年来,他累计培养69名硕士、63名博士和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如今他们都已成为国内外高校、设计院、施工企业、研发机构、房地产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单位和行业的学术骨干和技术中坚。

实力雄厚的学术梯队,

他以战略眼光精心培育,学科持续发展

沈院士贡献之突出,不仅体现在其个人非凡的教学业绩和学术成就上,让人尤感钦佩的是,他对同济大学钢结构学科未来可持续发展所倾注的极大心血。这是许多同济土木人的共同感受。

近年来,同济大学钢结构学科强劲的发展势头有目共睹:学科体系趋于完备,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学术地位不断上升,国内外影响力持续增强。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同济大学正式落户,同济大学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日顺利通过验收。这一切喜人成果,无不归功于沈教授的远见卓识和深谋远虑。

既是诲人不倦的良师,又是治学严谨的学者,沈教授还是一位特别善于把握全局的领军人。他一直主张让一些根基好、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对研究怀有兴趣的研究生,毕业后留下来,继续科研攻关,认为这将有利于同济大学钢结构学科的长远发展。

事实证明,他眼光的前瞻与独到。如今,在曾经师从他、有幸在他的指引下步入钢结构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人才中,已经有一批成为了某一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并各有专攻,还都各自拥有了一支支年轻的新生力量。

“我的学生能超过我,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是沈老师的真心话。他鼓励学生们结合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大胆闯,开辟出一片自己的科研新天地。他们中,既有主攻高层钢结构及钢结构抗火的,有致力于高层建筑结构、大跨度结构和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有主研钢与轻型结构的,也有瞄准钢结构和新型结构体系研究的……

对于沈教授关注学科长远发展这一点,几位年轻弟子也有真切同感。当初正是在导师的鼓励下,赵宪忠、李元齐、孙飞飞三位年轻人在留校两年内就分赴英国、日本、意大利做博士后研究或开展合作交流。回国后,沈教授又与他们坐在一道,共同谋划最合适每个人的研究方向。

这样的一个学术环境,让不少学者心生向往。留学日本多年的吴明儿博士2004年底加盟同济大学,在决意回国时,他的目光锁定同济,不仅因为“沈祖炎”这个名字在日本钢结构学界享有很高知名度,让他格外心动的,正是“沈教授领衔的这支实力不可小觑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梯队”。

62载勤耕不辍,硕果满园。步入耄耋之年,他每天心头所系、心中所念的,依然是他钟爱一生的教育科研事业。他依然奔忙在钢结构领域,作讲座、写教材、指导青年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对他来说,教学、科研早就与他的生活融为一体,而育人的无穷乐趣更是在他的血液里欢快地奔腾着。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力所能及,还是希望能继续带带学生,做做科研,想尽力为学校、为院系多做事情。”2年前在从教60周年座谈会上,老先生神采奕奕地笑着这样说道。

而今,斯人虽去,但其为人为师为学之精神品格、其一生创下的卓越功绩,将长存于天地间、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一代代后学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本报通讯员黄艾娇记者黄辛)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