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湘在工作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
他5岁上学,11岁休学1年在家放牛,15岁高中毕业后回村当农民3年;18岁考上湘潭大学,22岁考上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生,师从冯康教授。他在北京只呆了9个月就去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攻读博士,师从M.J.D.POWELL教授,1986年获博士学位。
这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的求学经历,十余年间,他从山村走到国外,并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数学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在非线性优化计算方法及其理论方面,袁亚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在信赖域法、拟牛顿法和共轭梯度法等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学术界的认可,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数学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作为科研人员,能找到自己热爱的职业、从事感兴趣的研究,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今年5月,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理事会上,袁亚湘当选理事会主席(任期为2019~2023年),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重要国际数学学术组织中担任主席。他说:“我的当选应归功于中国数学研究水平的迅速上升,表明我国科技整体影响力的提高,这是国际数学界对中国数学研究进步的高度认可。”
在袁亚湘的办公室有一幅他本人的特殊画像。“这是国际数学联盟前秘书长马丁·格瑞切尔教授根据我的照片设计的,里面蕴含了著名的‘一笔画’数学问题,画中将13713个点连在一起,形成一条最短路线。”他介绍说, “我主要研究最优化计算方法,就是在众多的可能中挑选一个最好的,是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数学问题。”
在信赖域法算法设计和收敛性分析方面,袁亚湘所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特别是对于非光滑优化信赖域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收敛性定理,给出了超线性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给出了双球信赖域子问题的最优性条件,证明了截断共轭梯度法的“1/2 猜想”。在共轭梯度法方面,他和学生戴彧虹合作提出的方法被国际同行称为“戴—袁”方法,收录于优化百科全书。国外同行称袁亚湘在信赖域方法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基石性的成果,他的成果被国际同行称为“袁氏引理”。
此次当选为十九大代表,袁亚湘说:“我是一名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当选为十九大代表非常激动,对我来说这是神圣的使命,一定要做好一个来自基层的党员代表该做的事情。”
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自1988年回国以来,袁亚湘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工作。
袁亚湘现在带了6名硕博连读的学生,他一直坚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自己爱上学习”。这种方法来自袁亚湘的母亲。“我的妈妈是文盲,但她培养我爱学习的兴趣,这对我影响深远。”
教学之余,袁亚湘的爱好是爬山和打桥牌,采访中他还向记者展示了随身携带的2017年北京市风景年票。“我平均一两个星期爬一次山,北京郊区的山都爬遍了。我经常对学生说,科研要有创新意识,不要总爬一座山。”
抛开“院士”“数学家”的头衔,袁亚湘还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名教师,教授国科大招收的首届本科生。为了给学生上好课,他用业余时间备课,还曾和一位在法国的学者讨论课程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互通了20多封电子邮件。
有一次,为了不耽误学生课程,他周一上午下课之后直接驱车去机场赶飞机飞往上海,周二在上海参加一天的学术会议之后当晚就坐飞机飞回北京,周三一早8点继续给学生上课。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学生总能在办公室找到他。
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数学概念,袁亚湘经常会构造一些直观、巧妙的例子,让大家通过例题充分感受数学的威力与魅力;在听到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建议后,袁亚湘会立即和助教们商议,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让大家跟上课程,有所收获。
袁亚湘还担任国科大2014级四个本科生的学业导师,他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学生培养和关怀。这四位同学学习成绩优秀,其中三人已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将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没有党就没有自己家的一切”
袁亚湘1985年入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笑着说:“我和周总理是一个支部的,我们都属于欧洲支部,当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地下室宣誓入党,这是值得我自豪的特殊经历。”
袁亚湘是湖南人,他对毛主席有一种特殊的崇拜:“我自己从山沟出来,父母虽然不是党员,但他们从小教育我,没有党就没有自己家的一切。”
回顾自己的求学、科研生涯,他说:“我的导师冯康先生是我成长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人,读研的时候我自己考到北京来,9个月后冯康先生就把我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从他身上,我能看到老一辈数学家对学生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教’,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大方向,能制定一个宏伟的科研目标,我非常感激他。”
数十年来,袁亚湘勤奋求实、锐意进取,先后担任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国际运筹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及中国科协副主席,曾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员等称号。
《中国科学报》 (2017-10-1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