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科学家传记的编辑体会 |
——以《殚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黄祖洽传》为例 |
■高立波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形式之一是采集工程丛书的出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截至2017年5月已出版百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成员,经过大量采访和史料收集,得到文字和音频、视频资料,经论证、整理、撰写形成了传记初稿。笔者担任其中一部《殚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黄祖洽传》(以下简称《黄祖洽传》)的责任编辑。《黄祖洽传》之前,近年来笔者也曾担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获奖人丛书《人生如炬 闵恩泽传》《一清如水 徐光宪传》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闵恩泽传》等多部老科学家传记的责任编辑。对于编辑加工这类书稿,有些个人体会,记录如下:
作为责任编辑,收到初稿,首先从丛书的立意来作整体评价。采集工程丛书出版的初衷是将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原始素材。《黄祖洽传》是物理学家黄祖洽的传记。全书按时间顺序正叙,内容涉及传主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治学理念等。初稿已经专家委员会成员、传主本人(或家属)、同事、学生等核定过,科学性、权威性已经论证。那么责任编辑,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一、核查内容,符合丛书的整体要求
1. 编辑需要对初稿进行逐项核查,确保符合丛书整体要求。这是一套丛书中的其中一种,丛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已有总体要求,比如:封面有总体设计,需要提供哪些内容和图片;正文中要有丛书编委会、总序、彩插、图片目录、大事年表;等等。
2.在编辑加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版式设计、体例格式与丛书一致,标准化注释与参考文献,纠正每个插图在正文中的排列位置,核对插图记录时间,标注照片中的重要人物,核实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和事件、人物,要与正文中的相同内容呼应、一致,确保无误。
3.科学家的传记中,涉及很多科学问题的描述。既然是一部传记,读者对象是大众,书中既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的同时,又要表述准确、易懂。编辑在加工稿件遇到生涩难懂的科学难点时,应与作者协商解决。
二、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优化书稿
采集小组成员对于传主资料的采集,形式多种,内容丰富,如何将传主的人生,立体、生动地展现给广大读者呢?哪些经历需要拓展,哪些可以概括表述?读书之后,读者都会有哪些收获?笔者作为第一批读者,建议书稿内容涉及如下内容:
1.家庭背景。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每位老科学家的童年想来也是有其特别之处。比如传主良好习惯的养成、意志力的形成等等。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传记是从家庭背景和启蒙教育开篇。从采集资料中得知,黄祖洽生于书香门第。笔者建议拓展其父母对其幼时家庭教育的描写,比如母亲在他幼年时就对他有诗书、自然探索方面的影响,父亲对他数学启蒙教育的引导等等。有这样重视教育的父母,黄祖洽从小就喜欢观察大自然,爱读书,善于动手实验。即使后来战乱,家境困苦,他父母都没有中止黄祖洽的学业。书中探讨因果,也对读者自身家庭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2.良师益友。不同时期的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引导与关照,对于黄祖洽后来的学业、科研以及后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影响都非常巨大。笔者建议将黄祖洽学业中几位重要老师拓展叙述,尤其是王竹溪、钱三强、彭桓武等。还有,黄祖洽不同阶段的同学、师兄弟、同事等等。
3.学术成就。采集工程丛书出版,是为增强全民族的科学意识,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启迪青少年的创新思维。黄祖洽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研究与设计的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在我国成功研制出“两弹”后,黄祖洽又转身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出年轻人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黄祖洽的传记中,科学探索与教书育人这两面,势必占据较大篇幅。
4.其他方面。作为人物传记,固然也会提及传主经历的挫折、家庭生活以及其他个人爱好,等等。黄祖洽青年时代,经历过一次车祸,大脑受到重创,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力、亲朋的悉心照料,恢复健康后依然站在科研的最前端,最终成为一名科学大家。黄祖洽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也是父母的孩子、一位父亲。书中,也应提及黄祖洽与家人的相处之道,对孩子的言传身教。除此之外,黄祖洽文学造诣高,书法又堪称大家,曾出版过文集《三杂集》,表现出文理兼备的修养。笔者认为,以上重要手稿和文章等史料应收录于传记中。
以上就是责任编辑《黄祖洽传》时,笔者对于稿件的处理和编辑加工建议。最后引用刘寄星先生在本书序言中的一句话:“科学家传记的写作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努力把作品写得叙事实事求是,评价准确有度,文字精练优美,是广大读者寄予科学家传记的期望。”这也是责任编辑在加工稿件时的基本原则。
《中国科学报》 (2017-11-13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