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股份’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近日,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调研组刘再请、朱永杰、陈应发、高立鹏等,前往云南红河州红河县就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调研,他们现场踏勘、座谈访问后得出了这一结论。
调研组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永杰表示,“红色股份”是在党中央“三农政策”指引下,在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富裕的有益尝试。
红色股份融入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18年间,工程在我国山区推进中涌现出了多种形式。其中,“企业+村民”的经营组织形式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比较普遍。大量经营公司与退耕户联手,进行山地林业的经营活动。
在利用退耕地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的经营项目中,社会资金进入集体林经营。但如何科学协调山区退耕村民与经营公司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令人非常头痛的事情。
经营公司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土地流转的地租往往会水涨船高。但在起步阶段,农林经营活动往往没有经济收益,对于公司的“船”造成较大的风险。大多数经营公司在与村民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中苦不堪言。面对村民的迟疑与观望,经营企业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权威,交流和沟通效果欠佳,阻碍了工程的深入。
这时候,“红色股份”出现了。这一机制的基本做法是:县(州)级党组织设立红色股份项目,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明确专人负责试点工作。利用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建立“红色基金”。当地基层村党组织提出申请,在上级党组织批准同意的基础上,可获得一次性10万~20万元的项目借贷启动金。借款限期3至5年不等。借款期满后,可经过协商,或归还本金,或追加股本,或收益留作村集体收入,由集体决策形成。
调研组在考察中看到,这一机制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调研组走进红河县迤萨镇齐心寨村,他们发现,“村党支部+合作社”构成了一个系统运行枢纽,将村民和工资联系起来。
县委组织部设立了“红色股份”,向公司入股,使代表集体管理的合作社有了一定的集体经济积累,参与沃柑扶贫产业示范园经济效益分红。
据了解,村民与合作社签订土地(租赁)合作(流转)协议书,土地流转期为30年。协议规定:每年合作社向村民每亩支付1000元作为基本土地流转保证金。参与合作经营的村民以土地前四年租金的40%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支付村民600元。从第5年以后,开始实行阶梯式分红模式。即:1~4年每年每亩600元;5~10年每年每亩2100元;11~20年每年每亩2600元;21~30年每年每亩3100元;签约年租金一次性付清,第5年起每年一付。
“四两拨千斤”
调研组分别对经营者、村民、村干部、退耕还林管理人员数十人进行了访问。参与退耕的村民普遍对这种形式表示赞同。
以往,当地的甘蔗和水果产量低、质量差、卖不出好价钱、经济收益很少,而且不确定性太高。通过公司经营品质好的沃柑,收入大为提高。村民们可享受退耕还林补偿款、土地流转租赁金、在公司劳动的工资,以及未来公司经营的股东红利。
调查组算了一笔账,按照“退耕还林”政策计算,农民退1亩坡耕地,参与合作社经营活动30年可获70000元总收益,规定30000元保底。如村民到沃柑种植园务工,每月工资收益2500元左右,加上固定土地流转年均经济收益2333元,月平均经济收益可达4830元。
据悉,红河牛多乐庄园经营的沃柑已经挂果,鲜果很早就全部被预订。公司负责人告诉调研组,4年前做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难了。资金和技术都不是问题,最难的从当地村民手上租赁土地。不少村民待价而沽,土地租赁工作进展缓慢。公司与政府合作,由当地村党组织负责解释和说服。
在红色股份机制的推动下,土地租赁进展顺利。公司负责人认为,村合作社参与管理,有助于公司节省沟通成本。每年支出5万元保底收益支持集体经济,对公司管理而言是值得的。
地方退耕还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认为,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而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积极参与,有效地解决了沟通问题,降低经营风险。当地党委和政府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建立“红色股份”机制,解决了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合作经营的难题,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调研组专家认为,在推动退耕还林、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企业、农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红色股份”机制在当地退耕还林工作平台中,将两个主要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介于经营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了缓冲和调节等积极作用。当地村党组织最了解现实情况和老百姓的想法。让其参与退耕还林具体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退耕还林”政策与措施落地。(铁铮 张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