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宇
■本报实习生 阚凤云 记者 陈彬
“这篇论文就按照我们讨论的先修改,过两天我们再一起看一遍……”当《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教师刘鹏宇的办公室时,发现她正忙着与一名研究生讨论修改论文。当天是北工大教师结束寒假的第二天,但刘鹏宇却早已经进入到了“工作状态”。
这种工作状态,刘鹏宇已经延续了13年。
这13年来,她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过的学生队伍也不断壮大,但一成不变的是她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精神和毅力。
蜕去青涩
刘鹏宇走上大学讲台是在2004年。工作两年后,她被安排教授“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从那时至今,这门课程成为了刘鹏宇心中最牵挂的一件事情。
在北工大,“信号与系统”既是学科基础必修课、考研专业课,同时也是学校精品课程。因此,该课程配备的师资团队阵容强大,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资历浅、任务重,当时刘鹏宇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面对困难,刘鹏宇并没有就此松懈,而是边授课边摸索。她发现每上完一个阶段的课程,自己对课程的把握就会上一个台阶,上完第一轮课后,对课程从头到尾的时间安排就已经心中有数,第二轮上课就自主了许多,对课程的安排也有了伸缩性。
把握课程节奏后,刘鹏宇开始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率。她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大多在课程的实际用途上,于是从第一节课开始,她就有意识地提到许多与信号处理和多媒体信息处理相关的实例,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期待感,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并不枯燥。
“今天下午就有其他专业的学生,因为听我的课时对我的科研工作很感兴趣,主动要求参观实验室。”对这件事,刘鹏宇颇有些自豪。
良心教师
正是凭借认真的教学态度和过硬的授课技术,这些年来,刘鹏宇在各项比赛中屡获大奖。北京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组一等奖、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一等奖、北京工业大学首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奖、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师、第七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组一等奖……然而,荣誉多多的刘鹏宇对于自己的定位还是看得很清的。
“教师其实是个良心活儿。”刘鹏宇说,“讲好讲坏,坐着讲、站着讲都是一节课,也很少有人去考核,真正能约束自己的还是作为老师的良心。”
在刘鹏宇看来,老师的作用并不仅是教授学生书本知识,而是要传递一种学习思维。“如果把知识点比作珍珠,知识间的关联就好比串珍珠的线,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珍珠,还要教他们那根线。”她说,这要求老师对课程有通盘把握,在教授某个知识点时,要帮助学生明白知识点有怎样的承上启下作用。
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对知识点的理解必须足够深入。为此,刘鹏宇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她的办公桌放着厚厚的一摞书,全部是国内外各版本的《信号与系统》。“看得多了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她说。
亦师亦友
如果说在课堂上,刘鹏宇将自身定位成一名老师的话,那么只要下课铃一响,她便会立刻把自己变成学生们的一位朋友。
从教多年,刘鹏宇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在课间从来不离开教室。这五分钟里,除了给学生们解答课堂问题之外,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学生们聊天。“比如讲讲我当年的学习状态和大学规划,以‘前辈’的身份给学生一些思路和指导,建议他们如何合理安排大学时间”。
那么,学生们愿意和她聊吗?
“一开始肯定有些距离感,但没关系,我主动找他们啊。时间一长,距离感也就消失了。学生就会信任你,将你当作朋友了。”刘鹏宇说。
正是因为这份信任感,刘鹏宇成为了很多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人。
比如,曾经有一位学生在大二时,因为上刘鹏宇的课而与她相熟。但在大三时,由于一些原因,该学生的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一度患上轻度抑郁症。焦急的家长和学生首先想到了刘鹏宇,希望她可以多和学生沟通。自那以后,刘鹏宇就像一位大姐姐一样关心着他,常常主动询问其学业情况和心理状态。如今,这位学生已经考取了研究生,整个人也变得开朗了,直到现在他们的联系也没有中断。
“作为老师,学生和我互动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和我保持联系,这才是我最大的财富。” 刘鹏宇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2-28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