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佳雯
3月4日,政协分组讨论的第一天,科技组的门前早早便有多位记者在等候。可是,看到两会媒体微信群里经济组门外媒体记者排起长龙的照片,我才明白,相比较经济组、文艺组,科技组的热度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也是这天下午,全国政协委员王抒祥在讨论中分享了他在电梯里遇到的一则趣闻,也进一步印证了记者的上述感受。原来,他在电梯里听到有记者抱怨被分到政协不是个好差事,因为这里少了些高大上的话题。在场委员听后一笑了之。但细想来,上至航空航天、下至海洋探测,深奥如量子纠缠、贴近民生如能源改革——科技组的话题足够高大上,只是关注总是少了一些。
有委员也在发言中炮轰,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社会氛围说来重要,但宣传力度总是不尽如人意,远不如影视明星吸引眼球。这自然是媒体的责任,但也是科学家的责任,需要科学家主动迈出走向公众的那一步。
好在一天会议下来,记者也感受到了科普工作的小成绩。比如,即使不是很懂背后的原理,但全国政协委员潘建伟与量子通信技术仍被频频提及。再比如,记者得知,全国政协委员周建平即将登上某知名电视节目,和公众讲一讲航空航天那些事。这些或许都是科学普及的一小步,但汇聚起来,便可能成为形成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的一大步。
《中国科学报》 (2017-03-05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