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姝
众所周知,近一两年间,“双一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2017年春节前几天发布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无疑将“双一流”建设助推到风起云涌之态。由于涉及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与分配,事关发展乃至生死存亡,无论愿意与否,从政府到大学都受到“双一流”建设的大潮席卷,并不由自主地陷入到科研指标和大学排名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为了科研指标和大学排名,各地政府纷纷表示要大手笔投入高等教育,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相继抛出自己的“双一流”计划,少则几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地投资“双一流”建设。在已公布“双一流”建设计划的21个省中,明确表示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总共有10所左右,到2050年该数字更是增至21所左右,这还不包括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京沪两市。
为了科研指标和大学排名,国内有些大学不惜血本重金揽才,“挖人竞争”呈白热化。那些头顶各种光环的学者成为待价而沽的“凤凰”,随时可能另栖高枝。“挖人竞争”使得中西部和东北大学人才流失加剧,原本实力雄厚的大学受到重创。
为了科研指标和大学排名,不少省市表示要对地方高校进行调整、撤并及重组,期待通过合并实现“强强联合”。然而,由于高校合并的成本非常高,貌合神离甚至冲突严重直至不欢而散也是合并高校常有的事情;即便合并的挑战能够成功,其间的阵痛、损伤和动荡也在所难免。
不可否认,科研指标和大学排名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大学把控“双一流”建设的实际抓手。但客观地说,各地方政府和大学为“双一流”建设所做的上述种种努力,本身或许就会导致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些乱象,让中国的大学迷失方向。
若单从近些年中国大学在世界各大学排名榜上的迅速崛起看,我们有理由对“双一流”建设信心满满。但正如学者阎凤桥所言,“世界一流大学,看起来离我们很近,其实离我们很远”。简单地说,比起科研指标和大学排名上的差距,中国大学在关注并及时满足学生成长所需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甚远。说到底,关注并及时而充分地给予每个学生成长的需要,才是大学作为学校的根本。
关注并及时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所需,需要大学真正把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才干成长放在首位,成为大学的灵魂,而不是某些场合仪式性的表白或装饰性的口号。需要大学创新科研、力争一流,但绝不能够沦为科研指标和大学排名的“殖民地”,因为大学首要任务是培育能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所有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都应该围绕育人展开、为育人服务。
总之,关注并及时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所需,是大学的立校之本。离开了这一点,无论科研指标和大学排名的神话多么美妙,大学终究会走向不能回归的荒芜。关注并及时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所需,或许不能解决今天大学遇到的所有困难和问题,但作为一种崇高理想,它应该是大学在“双一流”大潮中始终明确并永不放弃的抉择。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中国科学报》 (2017-03-28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