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山银山:科技为经济插上翅膀 |
中科院南京分院系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实践录(上) |
院省企业合作项目近1500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113亿元,销售收入“十二五”期间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
这是中科院与江苏省合作20年来,中科院南京分院交出的“成绩单”。
“这么多年来,我们逐渐从‘没事找事做’,变成了现在的‘有事做不完’。”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感慨。
那么,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中科院南京分院系统做了些什么,又正在做些什么?
新型发展模式:最不像研究所的研究所
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工所)所长唐玉国,曾在中科院长春光机医疗公司工作过6年。6年里,他切身体会过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有多可怕。
让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投标产品的实验还没做完,但因为时间紧、销售压力大,只好硬着头皮安装调试。后来产品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公司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2008年9月,唐玉国被委派到苏州参与筹建医工所。过去的经历,让他带领着医工所成为中科院唯一一家将“成果转化”作为定位的研究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
如今,医工所是中科院最不像“研究所”的研究所。“我们也重视基础研究,重视论文发表和学术交流,不过在成果转化方面,我们更像大企业的研究院。”唐玉国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为了跨过“死亡之谷”,医工所集合中科院机械工程、电装工艺、软件工程、检测试验、临床试验方面的科研实力,建了一个高端工程技术服务平台,为院内外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医疗仪器转化工作,光一家是顶不起来的,一大家子人一起干才能干成。”唐玉国说。
有了这个平台后,怎么用好,成了关键。医学仪器研发,最重要的是了解市场上究竟有什么需求,这让唐玉国等人又有了个新想法——医工结合,直接向医院征集项目。
曾经,吉林某医院疼痛科主任提出了一个新点子,想做一个对慢性疼痛等顽固疾病有治疗效果的深层光谱治疗仪。经过市场调研后,医工所发现这个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2014年6月,成功立项,2015年12月,样机出炉,如今,通过工程化平台二次开发后的第一代产品,授权给相关医疗器械企业。
目前,医工所已经在长春、苏州、上海与6家医院进行了全面对接交流,第一轮征集项目共计305项,涉及100个科室、137名医生,对接提交89项合作意向申请,10余个项目处于工程化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将有多个项目实现产出。
重大科技平台:打造地方产业集群
苏州,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这里正在建设的实验性“纳米科技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个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于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能大大缩短和简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过程,它也是未来纳米材料研究与器件开发的最先进的开放平台。目前已经完成了30米长的超高真空互联验证装置。
明年,该装置将完成一期100米的建设,并在年底接受验收。“一期投入了3.2亿人民币,总投入将达15亿,最后会将规模扩展到500米。”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副总指挥丁孙安说。
无锡,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该中心全额投资建设了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物联),为江苏物联网产业打造了一只聚宝盆。“在公共安全、智能制造等领域,对无锡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物联网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大鹏说。
不久前上市的中通快递公司,已建成多条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的智能、快速的快递自动化分拣流水线。有了这一自动化分拣系统,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快递爆仓。这条分拣系统,就来自物联网中心孵化的企业。
如今,中科物联投资企业已经超过35家,投资金额超1.5亿,参股企业资产总额超30亿,累计产值超40亿。
南京,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
激光研究院建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打造先进激光产业集群,用激光助力南京实现产业升级。
“激光研究院采取‘开放办院、合作共赢’的模式,将自身具备优势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相关资源与社会合作伙伴共享,进而吸引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企业和产业资本纷纷集聚研究院。”激光研究院院长陈卫标说。
自研究院成立的4年来,这里培育和引进了30余家激光与光电领域的高科技公司,与研究院之间初步形成了激光产业链。2016年孵化企业的销售总额达4亿元,近3年累计达7亿元。
县域服务系统:院地合作新模式
江苏省淮安市有一个名为盱眙的小县城,总面积2497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14个镇和3个乡。这个小县城里,藏着一种非常“好用”的矿产资源——凹凸棒石黏土。
凹凸棒石黏土是由火山沉积变质而形成,在若干万年的地质形成过程中,黏土结构不断改变,形成以凹凸棒石为主要成份的黏土矿物。独特的棒状晶体形态,让其成为天然纳米结构矿物材料。
在盱眙,凹凸棒石资源储量达8.9亿吨,已勘探量4408万吨,是国内总量的74%,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不过,这一产品的附加值一直比较低,产业链也较短,直到2010年底全县的凹凸棒石产值还不到4亿元。
“主要原因一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没有取得突破;二是缺少凹凸棒石创新研发团队的技术支撑;三是缺少公共测试和服务平台。” 中科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与产业化中心主任王爱勤说。
如何高值利用凹凸棒石资源成为地方政府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此背景下,2010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盱眙县人民政府联合共建了“中国科学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科院第一个县级研发中心由此诞生。
成立之后,中心根据研发的需求,先后吸引了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及常州大学、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实力。
截至目前,中心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转化科技成果4项,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如今,“政府大力支持,聚焦特色产业;构建创新平台,按需引进资源;突破产业瓶颈,助推转型升级”已经被总结为中科院院地合作的“盱眙模式”。
通过构建平台、突破技术、服务产业,助推盱眙凹凸棒石产值从2010年的4亿元增长到2016年20亿元,实现从矿物材料到纳米材料的华丽转身,从6年前的跟跑实现了纳米矿物材料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