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31 9:37:47
选择字号:
死亡教育:构建一种“人死观”

 

■本报记者 张文静

大学里的死亡课

“我很佩服那些自杀的人,他们很聪明,他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十几年前,在课堂上讨论自杀话题时,一位学生的话让邹宇华心中一震。

当时,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邹宇华正在讲授社会医学课程。学生的话让他意识到,即便是受到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也还存在误区。此后,一些高校学生自杀事件相继发生,某年广东高校中自杀的大学生甚至达到70多位。这让邹宇华开始关注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并萌生了开设相关课程的想法。

2005年,邹宇华在学校开办“死亡教育”讲座,反响出乎意料的好。于是,2008年,他正式开设了以“死亡教育”为主题的公共选修课。能容纳200人的教室,常常座无虚席。

同一时期,山东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也开设了一门“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选修课。

高校学生自杀以及杀人事件中对生命的漠视,同样是让王云岭开设课程的直接推动力,此外还有教学中对死亡医学伦理的思考。“临床上面对重症晚期病人,应该选择救治还是放弃,医生常常进退两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死亡的拒斥。由此引发开去,我发现我们整个社会的死亡观念都存在问题,普通人拒斥死亡,实际上医生也拒斥死亡,视病人的死亡为医学的失败,不承认人的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事实。”王云岭说。

于是,在准备了约一年之后,2006年这门课程正式开设。王云岭将课程目的定位于“名为谈死,实为论生”。课程容量120人,学生需要抽签才能选到。后来,该课程在在线教育平台智慧树上线运行,选课学生已达到1万多人。

“死亡教育学科‘出生’在美国,目前也在美国开展得最为成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李冬云介绍说,19世纪初“死亡学”概念传入美国后催生了死亡教育学科,并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迅速发展,从大学逐步扩展到中小学和社会教育中。目前,西方多国以及日本、韩国的死亡教育学科趋近成熟,在人群中普及度也较高。

国内的死亡教育则开端于上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的引入。哲学家傅伟勋把死亡学扩充至生命学,提出“生死学”概念。“因此,国外的‘死亡教育’在国内又称为‘生死教育’或‘生命教育’,三者并无实质性区别。”李冬云解释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死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十分成功,遍及大中小学及社会学校,针对不同年龄层设有不同内容。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辨清安乐死这一伦理问题,中国大陆地区的学者开始对死亡教育投入关注。1991年,武汉大学教授段德智率先开设“死亡哲学”选修课,是将这门学科形成课程推广入高校的首次尝试。

此后,王云岭、邹宇华与广州大学教授胡宜安分别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是国内高校中较早的一批。目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足仪、北京大学教授王一方分别开设了死亡哲学、死亡探讨类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

“你怕不怕?”

何为死亡教育?在王云岭看来,死亡教育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体验。它通过教给人们与死亡相关的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适当的知识,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生和死亡,其直接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学会在面对死亡(他人的和自己的)时寻求良好的心理支持,征服死亡带给人们的恐惧与悲伤,其更为广泛的目的则是帮助人们树立恰当的人生观和死亡观,教育人们热爱生活,珍视生命,正视死亡。

高校中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给那些有困惑的学生提供了可讨论和纾解的空间。

一次下课后,一个男生就追上王云岭,告诉他自己高中时的一位女同学去世了,女同学的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什么都做不了,身体也日渐衰弱。他想帮助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做。

王云岭告诉他,这种在丧亲后很长时间仍无法恢复正常生活的情况,属于病态悲伤的范畴,许多失独父母都会这样,并建议他组织一些和这位女同学关系较好的同学做志愿者,经常轮流去陪陪老人,无需过多劝说他们节哀,只须听他们倾诉。同时,对他做了一些悲伤辅导。

到了下个学期,王云岭又遇到这位男同学,问起他同学父母的情况。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告诉王云岭,他同学父母的悲伤情绪已经好转,现在生活能自理,并开始走出家门。

还有一次关于“2012”的讨论让王云岭印象深刻。

有次课间休息,一位学生跑来问王云岭:“老师,2012年12月21日是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你怕不怕?”这位学生说自己对这件事每天怕得要死,选这个课程也是希望能通过学习来解除这种恐惧感,解开心中对死亡的困惑。

王云岭告诉他:“我不怕。”学生立即兴奋起来,要求他分享不怕的原因。王云岭说:“不管玛雅人的预言是否准确,每个人都终有一死。如果世界末日到了,所有人都要死。但如果你反过来想,一个人的死亡到来了,那么属于他这个人的世界,岂不是就到了末日?一个人死亡,他的世界就灭亡了。因此,世界是否有末日,根本是无需恐惧担心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有世界末日。”学生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对啊!我为什么要害怕呢?真傻。”

需求迫切

如今,死亡教育越来越多地得到讨论和关注,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新庆看来,这也是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结果。“现代医学让人可以在生命质量很低的情况下继续存活,但这样的生命是否有尊严?我们是要以无限期延长生命作为唯一指标,还是延长生命的同时考虑到病人的生命质量,考虑到他能否有尊严地度过最后的时光。”张新庆说道,“如果没有死亡教育,我们就不会提前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思考,在最后关头就很难做出合适的选择。仓促决定的后果可能是,病人无法体现本人意志,无法保留生命最后的尊严,亲属则会为当初不理性的选择感到懊悔,留下遗憾。对于家庭中的孩子来说,对死亡不恰当的处理更有可能给他们造成困惑和心理阴影。”

“还有医疗费用的问题。”张新庆补充道,“国外学者做过相关调查,发现人在生命最后的医疗花费,基本相当于一生的一半甚至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这对家庭是不小的开支,也大量消耗着社会医疗资源。”

李冬云近年来一直推动对医学生的死亡教育,在她看来,医学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可能更为迫切。

“医学生所处的环境、未来的职业方向都要求他们对生死问题有更深刻的领悟,需要他们有能力处理病痛和死亡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现实却是,相当一部分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李冬云说,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需要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死亡教育的医务人员。同时,健康合理的生死观也是解决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途径。

不应局限在课堂上

在死亡教育课程中,王云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除了讲授理论外,会播放视频、组织学生分享学习体验等,邹宇华也曾让学生尝试写作墓志铭,但他们的教学仍局限于课堂上。

反观国外的死亡教育,方式则更为开放和灵活。除了课堂授课外,他们还会拓展一些侧重感受、领悟、体验的教育方式,比如带学生参观殡仪馆、墓地、参加葬礼,把学生放进棺材体验死亡的感觉,让学生到癌症病房、安宁疗护病房、老人院做义工等。“这些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冲击很强,能真正把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效果更好。但在国内这种条件还不太成熟,主要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比较呆板,很难实施一些灵活的教育方法。”王云岭坦言。

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确实能让死亡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电影课”平台发起人雷祯孝一直致力于推动电影进课堂,他发现电影就是死亡教育一种很好的方式。汶川地震发生后,雷祯孝的团队给灾区送去30多部电影,其中一部法国电影《子熊故事》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共鸣。电影中,一头小熊在妈妈意外去世后孤独无依,在经历种种危险后,它终于找到了同伴,开始了新的生活。“电影中小熊的经历让人们意识到逝者已去,自己要鼓起勇气重新开始生活。这就是电影的力量。”雷祯孝说。

“千万不要把死亡教育局限于课堂上的讲解。”邹宇华表示。在他看来,从孩子懂事起,死亡教育就可以开展了,只是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教育形式要有所区别。“比如,告诉孩子热水、电等对生命是有危险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也会经历生老病死等。死亡教育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张新庆也强调家庭在死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死亡观,还要学会利用真实的生活经历去教育孩子。相比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

相比于中小学、家庭和社会的死亡教育,当前高校死亡教育发展更快,但也还面临着很多阻力。首先,“死亡教育”的名字就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为此,邹宇华曾把课程从“死亡教育”改为“生死教育”,李冬云也把课题申请中的“死亡教育”改成后“生命教育”才获得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支持。

对于王云岭来说,“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虽然已成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但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申请时却被拒绝,理由是课程内容争议性大,怕造成不好的影响。“实际上,这代表了今天相当一部分人的态度。他们一方面拒斥死亡,另一方面又为固执的生死观包裹上一层保护膜,拒绝让死亡教育撕开。”王云岭说。

白岩松曾评论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死亡教育。在王云岭看来,虽然这话说得绝对了些,但大体反映了我们的社会事实。

“在国内,死亡教育还处于‘初生’阶段,起步较晚,普及度低。”李冬云说,阻力来自我国忌谈死亡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心理背景,也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实际操作会遇到种种困难。同时,死亡教育学科本身也存在不足,包括生命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尚未达成共识,还没有理顺渗透式与单一式生命教育课程的关系,死亡教育研究还不足等。此外还存在缺少具有专业水平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难以统一,缺乏专门针对医学生设置的课程内容,没有脱离伦理学、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等问题。

在张新庆看来,当下推广死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形成开放的社会心态,让死亡话题有充分的讨论空间。“死亡观是每个人科学和健康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教育不能只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更应该体现在社会教育当中,这是地方政府、社区、高校、媒体等共同的责任。”张新庆说,“医生群体更是社会死亡教育的重要力量。现在国家推广社区基层医疗、全科医生签约,我呼吁清明节前后家庭医生要进入签约家庭中,进行死亡教育,倾听家庭对死亡的困惑,宣传科学的死亡观,并归纳经验,通过医生团队传播到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家庭中。”


 

链接

感受生命的最后一程

图书

 


 

《不说,就真来不及了:纽约客的临终遗言》

作者袁苡程,曾在美国出版过英文小说《无名女人的女儿》。现在北京从事心理工作和写作,翻译过《天才儿童的悲剧》。

该书是作者20多年前在纽约大学就读心理学研究生时的所得。论文选题是人类的忏悔心理。为搜集各种临终遗言作为第一手素材,她首先去了藏书无数的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结果发现能找到的东西基本仅限于名人的临终遗言。于是她重新整理思路,突发奇想,花了350美元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一个小广告,征集临终遗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些来信深深地打动了她,而后也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生命的意义,是一个宏大、无法言说的话题。临终者或许是言说的最佳人选,本书正是从临终者珍贵生命体验中所得到的宝贵答案。

 


 

《恩宠与勇气》

肯·威尔伯是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该书是他难得一见的感性主导的作品。肯·威尔伯邂逅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一见钟情,喜结良缘。然而,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两人共同挑战病魔。5年后,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5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这个过程,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交织为一体。

《恩宠与勇气》一书无论作为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都是极为成功的。

 


 

《滚蛋吧!肿瘤君》

作者熊顿,本名项瑶。2008年开始出版绘本,却不幸在2011年8月被确诊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也就是俗称的淋巴癌。自此开始了与“肿瘤君”斗争的漫长过程。2012年2月,她开始以《滚蛋吧肿瘤君,记录与肿瘤抗争的病院日子》为题在天涯发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动了百万网友。2012年11月16日,熊顿离开。在她离开后的第三年,2015年8月13日,由白百合、吴彦祖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

图书以她治疗的过程和内心感触为素材,讲述了一个癌症患者笑对生活的感人纪实。她乐观地记录了自己的每一段经历,用画笔细心捕捉了来自父母、亲人、朋友的关怀和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电影

 


 

《入殓师》

《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门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曾经获得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买了昂贵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小林大悟,在经历了4个月的乐手生活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搬到老屋,过着清贫的日子。某日他应聘到一家名为NK代理公司的公司,社长佐佐木生荣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在大悟的再三追问下,佐佐木社长终于道明:是入殓工作!

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但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影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同时也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影片结尾小林大悟在旷野上拉大提琴的场景,成为无数影迷心目中的经典画面。

 

《遗愿清单》

《遗愿清单》由罗伯·莱纳执导,杰克尼科尔森和摩根·弗里曼领衔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两个患了癌症晚期的病人面对癌症为他们带来的“死刑”,在余下的日子里度过丰盛和欢乐人生的故事。

老富翁爱德华·科尔在公立医院的私有化改造事业中获利颇丰,他为节省成本,规定病房“一房两床”的做法颇受非议,但性格强势的科尔不以为意,岂料他不久被检查出罹患癌症,本欲入住单人病房的科尔在舆论压力下只得与另一位病人——老卡特同处一室。

汽车修理技师老卡特博闻强识,将三个子女培养成才,但代价是牺牲了年轻时要做历史教授的梦想。曾经结婚多次如今却孤身一人的科尔逐渐对卡特产生了兴趣,两位老人在病房中结下了友谊。科尔偶然发现了卡特的“遗愿清单”,他决定运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卡特让那些纸面上的疯狂构想一一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卡特完成了自己的“遗愿清单”,科尔也从中对生命有了脱离物质享受之外的全新体验。

体验

假想葬礼

你有没有想过,参加自己的葬礼?

这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会发生,但是不妨来一场“假想葬礼”。心理互助社区暖丘曾与活动平台Someet一起联合举办了多场假想葬礼活动。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体验者躺平、静卧,以心理剧的形式来直接地体验死亡。

参与本活动的人反应异常好,有人感觉心理创伤得到治愈,有人感觉亲密关系获得了修复,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人感到获得成长的力量……虽然在传统看来这是个有点儿“重口儿”的活动。

活动的组织者、心理咨询师包大英表示最初想到发起这个活动正是受到《滚蛋吧!肿瘤君》的启发。在得到不错反馈后成为常规项目。

生命之旅开放日

2016年4月25日,重庆石桥铺殡仪馆举行“生命之旅”开放日活动,邀请了30位志愿者参观殡仪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让大家躺进棺材体验了一把死亡。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姜来,是第一个体验者。她宣读了自己提前写好的遗书,在哀乐声中,众人目光注视下,慢慢躺入纸棺。工作人员盖上棺材盖10分钟后,体验结束。

姜来表示自己已经考取了心理咨询证,准备毕业后从事殡葬行业。之所以参加这样的体验,是希望“用所学知识从事这份神圣工作,帮助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人认识死亡,不再害怕死亡”。

石桥铺殡仪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每年不定期举行开放日活动,让社会进一步了解殡葬行业,消除大家对殡仪馆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张晶晶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7-03-31 第4版 直面死亡)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