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叶中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7/4/24 10:48:03
选择字号:
武汉大学副校长:着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为研究和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追求卓越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梳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无论是欧美大学模式还是苏联大学体系,都不能脱离其所依存的社会制度和特定的生产关系,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治理结构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和服务于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中,不仅要致力于培育一流的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作出一流的社会贡献,而且要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我们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新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镌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砥砺前行的足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强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相继推出了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的“2011计划”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重申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并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任务路径,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认识的深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对高等学校领导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全过程,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现实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可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的高校领导体制,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既是政治原则也是法治原则。党委既是高校的政治核心,又是高校的领导核心,在把握办学方向、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协调各方利益、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紧密结合的领导体制,既实现了高校决策执行的相对分离与权力制约,有其内在的科学性,也体现了现代大学治理的基本特征,并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二者高度统一,相得益彰。实践证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理模式的显著特征,不仅要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坚持,而且要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予以完善,拓展和丰富其运行架构,明晰职责边界,挖掘其制度优势,厚植内涵活力,将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有效聚合。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我们党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谱写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篇章。任何办学理念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1928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主持制定《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时规定,要“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从跟踪效仿到自主探索不断深化的快速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其历史的延续性和国情的特殊性,必须与时俱进地坚持中国特色,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目前,我国仍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跨越式追赶型探索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加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是推动我国从数量导向的高等教育大国向内涵发展的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应对愈发激烈的全球高等教育竞争和人才竞争、进一步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中国情怀,要有服务中国人民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眼光与使命担当,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聚焦中国现实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坚守教育传统与本真,创造性地运用中国智慧,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同向同行,始终不渝地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既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也要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也要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办一流大学。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特色并不排斥要遵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规律,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并列关系,而是内在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学术自由、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等西方发达国家总结凝练出的一系列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既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预期目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是中国的,是在中国的土壤里孕育和生长起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休戚相关的,闪烁着中国智慧的创造与实践。(下转2版)

但也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因为强调中国特色而偏离现代大学制度的共同特征和共同要求,而应采取学习借鉴的兼容并包态度,认真分析、客观吸取一流大学建设的共性内容,力克盲目追捧西方教育思潮,模糊套用西方模式的不自信思维方式。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分强调中国国情,片面孤立地从中国传统甚至糟粕中寻求依据、抱残守缺,如官本位文化惯性下高校浓厚的行政化色彩问题。这些内容并不能构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合理内核,需要客观反思和甄别。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探索和创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紧密而复杂,在中外高校办学实践中一直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不受约束的大学自治是不存在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政府主导、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需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在政府干预与办学自主权之间保持平衡。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应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合理划定政府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努力做到用权“授之有据、行之有规、错之有责”;另一方面,加快大学章程建设,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权力运行的自律机制,有效行使办学自主权。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批有担当、能引领的校长。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校长的工作侧重各有不同。在起步发展阶段,其首要职责是建构体系、制定规则、保障大学的有效运转,严谨的学者型校长大有用武之地;而在发展提升阶段,则侧重于校长的战略谋划能力和综合改革能力,呼唤教育家校长的出现。因为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方式的变革,办学自主权的增加以及大学治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环境与更加紧迫的任务压力,更加强调治理方式的多元民主以及治理过程的规范透明。校长既要具有卓越的学术领导能力、全面的校情洞察能力、杰出的行政管理能力,还要兼具敏锐的统筹规划能力和开放的全球视野,来引领大学主动适应和服务社会发展。简言之,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必须要实现从学者型校长向教育家校长的转变。这是把握历史机遇、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守望大学精神和引领社会前进的需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需要富有教育理想、创新精神和懂政治的教育家校长为大学的学科、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进行战略思考和战略谋划,更需要具有坚定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的教育家校长统筹把握、综合施措,全面推进大学的综合改革,助力中国大学的世界崛起。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的现代化。目前,我国的大学制度仍处在探索、完善和优化过程中。构建以大学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亟待完成和总结提升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需要在大学内部权力运行中厘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职责范围,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构架,形成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另一方面,院系是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是学术研究和知识创造的大本营。要真正落实学术权力,必须扩大院系自主权,降低管理重心,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简言之,就是在大学领导层与基层学术组织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权力配置,以保障院系自主权和学者的学术活力。

加快塑造独创性的中国大学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是人类先进思想的集散地。大学不仅是一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精神的存在,是一个高度自觉的文化组织。它是社会的灯塔,是知识创造的园地,是人类文化传承创新的家园。大学文化本质上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引领人的重要作用,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展现,是一所大学最鲜明的特色、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软实力。在多元文化并存、多元价值观交流碰撞的当代社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高度重视和同步涵育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大学文化,用富于中国特色、时代气息和鲜明个性的大学文化培育兼具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的新人,激励为国为民、奋发图强、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动力,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新方向。

首先,中国的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既要立足传统,融合中西,也要坚守大学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文化内涵,最终实现大学文化有效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中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以大学精神的建构为核心,将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等构成现代大学独特精神品质的要素真实融入到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使师生明确大学的使命与担当,成为大学精神的自觉践行者与传播者,进而树立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师德先行,特别是在功利价值观导向和学术批评缺位的当下,大学应将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学术创新作为大学文化建设和学术精神重塑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再次,中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世界一流大学往往因其独具的个性特色和文化传承而成就其卓越。大学文化的个性与特色代表了大学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不同文化熏陶培养的毕业生,必然带有强烈的本校文化印记。大学应对自身办学理念、教风学风、学科建设等问题形成高度的文化自省,加快特色文化的孕育和积淀,主动凝练和彰显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风格。千校一面的大学文化折射出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薄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最后,中国的大学文化建设既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理念、制度文化等内容中赋予更加丰富的中国元素,也要主动承担起中国文化领跑世界文化的重任,成为思想和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切实履行大学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促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作者系中央党校中青一班学员,武汉大学副校长、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