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水面投入107颗石子,将会发生什么?
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表声明,宣布撤回旗下《肿瘤生物学》期刊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作者,撤稿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
相比于近年来中国科研取得的成就,107篇被撤稿的论文或许只能算是微小的石子。可是,当这107颗微小的石子投入浩浩荡荡的洪流,激起的水花绝不容轻视。
524名医生,119家高校和医院,这是涉及中国学者人数最多的一次集体撤稿。虽然出版集团对媒体表示,撤稿不会造成今后对中国科学家的投稿采用更为严格的流程,但还是有人担心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国际声誉因此受创——中国科学家的投稿或许会被预设为有问题而加大核查力度,延长投稿周期。甚至相关学术机构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科学从来都是踩在前人肩膀上进步的。看起来再微不足道的论文,也都将汇入科学发展的大潮,共同推进人类进步。旨在预防不良学术成果产生的同行评议,是建立可靠的研究和知识体系的关键,阻止大量的污泥浊水混入科学的清流。如今,被撤稿论文作者借助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的虚假评议,正在冲击这条防线。
因此,这些微小的石子并不是科学发展洪流中的小插曲,它们在源头上损害了学术诚信,这种诚信是同行评议制度建立的基础,也是科学共同体的基石之一。若无真实,所有科学俱为谎言。
更可怕的是,类似的杂质不时随着发展的大潮浮现。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旗下12种期刊的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当年10月,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本杂志中的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仅在2015年到2016年间,几大国际出版集团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国作者的论文就有117篇。其中,23篇标注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
由此而被损害的学术公信力,已经到了必须受到重视的地步。
107篇被撤稿的论文,涉及许多中国名校或医院。有人认为,僵化的评审制度是早已埋下的导火索。职称评审与论文发表数量挂钩,在一线疲于奔命的医生无暇写论文,提供润色甚至代发服务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就成了不可避免的捷径。
这样的现实不容回避。2015年2月,某家医学行业网站在约2000名三甲医院医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医生表示,在中级职称的评定中需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其中23.55%的医生表示,需要2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而到了副高级职称的评定中,18.41%的医生表示必须发表SCI 论文。
制度的缺陷并不足以成为不端行为的借口。推动制度完善需要理性的声音、合理化的建议,寻求快捷的刊发论文渠道,只能算作利益诱惑下对现实的妥协。在由公共财政支撑的科研体系中,用粗制滥造的论文换取更高的职称,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项目资源,是科学战场上的一次退败,牺牲的是全体纳税人的利益。
如今,曾被视为藩篱的职称评定制度正在松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两会参加审议时就表示,县以下医院多拿论文评定职称,是“搞花架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此时,我们更需要考虑,那些损害学术公信力的论文,是否会随着职称评定制度的变化而销声匿迹?
2015年中国作者被集中撤稿后,中国科协就重申了“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的五不行为准则。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进行了集体通报,追回相关项目的科研经费,同时也勒令取消其5年基金项目申请资格。但是,鲜见涉事作者受到进一步处罚。对于论文代投和论文买卖,也缺乏明确法律规定。曾有报道称,一些撤稿事件的作者不仅没有被处罚,还在这一事件发生后,仍被评选为当地的“优秀青年”。
相比于不端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处罚过于轻松。公信力的恢复和重建,既要靠学术共同体的自觉,也要靠明确的罚则来划定边界。
这样的要求或许严苛,但科学家理应有更高的操守。在中国百余年的变迁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始终是国人追求的主题,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两个相辅相成的车轮。代表科学的“赛先生”并非只有科研成果和技术改良,科学精神也应是题中之意。若学术公信力从源头消失,科学精神从何谈起?
没有真实,所有科学俱为谎言;没有科学,所有未来皆为虚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