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创新驱动战略,是浙江大学近年来各项工作的核心。高校作为知识创新源泉和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承担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报记者 崔雪芹
5月的浙江大学浓荫掩映,邵逸夫科技馆二楼会议室里,一场特别的聚会正在进行。舜宇集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文鉴带着公司骨干来浙大见老朋友,在开场讲话中他说道:“没有浙大,就没有舜宇的今天。”
5月21日,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舜宇集团捐资1000万元设立“浙江大学舜宇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光电学院的教育事业。同时出资5000万元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舜宇光学联合研究中心”。王文鉴说,终于有机会表达舜宇的感恩与感激。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7年5月刚刚公布的基础科学指标(ESI)学科排行榜上,浙大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学术机构前1‰、18个学科进入前1%,有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在内地高校中名列前茅。浙大在工程技术领域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对乒乓球仿人机器人、第一套悬浮三维成像系统、第一次实现可见光波段的生物隐形、第一条大型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第一套高精度计算机水转印装置、第一次实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
让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创新驱动战略,是浙江大学近年来各项工作的核心。近年来,浙江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集聚资源,围绕“大科学”,立足“大工程”,扎实推进科研“总量、内涵、声誉”的协同发展,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思路、新举措。
校方认为,高校作为知识创新源泉和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承担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全链条、网格化的成果转化体系
2015年,我国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最大的中药数字化精制提取生产线在江苏一家大型药企顺利投产。浙江大学刘雪松等5位教授以及他们的团队成为这家企业的“智囊团”。刘雪松说,他们的学科成果转化工作并非是偶发的、零散的,而是依托于浙大与当地政府共建的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母院”是浙大在2010年成立的工业研究院,“兄弟”则分布在宁波、天津、自贡等地。
工业研究院院长赵荣祥介绍,浙大技术转移中心等转移转化机构以浙江为中心向全国发散,目前已建成73家。这些转化机构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都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专人常驻,也是浙大到各地开展技术转化服务的教师们的“家”。
2015年11月,浙江大学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全体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浙江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推进委员会各项工作,办公室日常事务由科学技术研究院承担。统筹整合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资源,完善了浙大“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及科技型创业公司孵化”一体化、全链条、网格化的成果转化体系,协同推进技术转化工作。
浙江大学进一步整合既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等技术转化服务资源,工业技术研究院更名为“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
眼下,研究院正在着力推进建设“浙大紫金众创小镇”。小镇的规划设想是在省市区的支持下,依托浙大技术力量,搭建融合国际技术与人才引进、校企协同创新、产业技术公共研发、项目孵化与转化、创新创业培训等平台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社区。
发明专利持续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2016年,浙大5位学者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与大型企业成立股份公司,这些学者分享成果转化股权70%的奖励——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奖励科技人员比例如此之高,在全国高校走在前列。
这家股份公司名叫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去年4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其中,浙大以机械工程学院杨灿军团队深海组网接驳技术的12项专利成果作价3000万元入股。该技术在我国首个深海海底观测网络试验系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杨灿军等5位浙大学者成为公司股东,其中3人分别担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董事。
2015年底起,浙大据此陆续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改革举措,包括明确“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对其中的净收益按学校、成果完成人各30%、70%的比例进行分配”。根据这些新政,杨灿军教授团队5名成员获得了价值2100万元的股权奖励。
“这项改革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杨灿军说,“提高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奖励比例,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寻求成果转化的动力,也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他表示,光靠科研团队,完成实验已是满负荷运转,不可能这么快实现产业化;而股份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研发出了“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在地方水污染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去年产值超过1亿元。
2013~2016年,浙江大学获中国三大专利914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504项,持续位居全国高校第一。通过合同许可、转让或作价投资,与企业共同申请等模式,年均专利转化率达20%。2013-2016年,新签四技合同11801项,合同金额471765万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3957项,合同金额314010万元;技术转让合同328项,合同金额22852万元。仅2016年,学校就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9项国家三大科技奖励,其中获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个;完成了220项科技成果转化申请公示,累计转化金额1.35亿元。
《中国科学报》 (2017-05-25 第7版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