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学者华东师大共商教育现代化 |
以人为本,育人仍为关键路 |
|
■本报通讯员 万姗姗 记者 黄辛
“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峰论坛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情研究、教育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高校师生围绕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高校学科建设、大学育人能力和教学改革等议题,共同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交流总结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和经验。
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但依然存在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期待比较功利、办学形式比较单一、满足群众多样化办学需求的能力不足、服务创新型国家的水平不高等问题。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演讲中指出,需做好长期努力工作的充分准备。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并且必须将彰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认为,我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整个世界的知识发展状态、社会发展状态完全出现了崭新的景象。在此背景下,育人仍是高等教育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学校应当通过科研、实践活动育人,并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此,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炬明从如何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型角度,阐明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事实,而是要训练学生如何思考和学习。
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1.8亿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结构以及公平性?这对中国长期的现代化进程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当需要实现人的全面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应当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共同富裕;推进教育的双向开放,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对此,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高书国在论坛演讲中也表示,未来中国要建立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教育和教育体系。中国要想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改变教育投资结构,并推进教育双向国际化。
在演讲中,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徐小洲在阐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形态时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有规律和边界的,在实施国际化策略时,应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念,并在国际化进程中体现自己的民族性。
中国社会目前尚未形成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理念来引领大众的教育行为,华东师大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郅庭瑾指出,这需要强大的力量颠覆性地改变和重新确立教育理念。在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看来,要想解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存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断裂与异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钟摆现象。
《中国科学报》 (2017-06-13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