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最后的收口,就如上山修行,没修行好就下山,这是坑学生。”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夏维波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吉林师大传媒学院出狠招抓毕业论文,要求“一篇文章都不能差”。大家形容完成这次毕业论文像一次“炼狱”,但最后每名学生都“浴火重生”,做出了一篇篇扎扎实实的好论文。
今年5月,学院广电编导专业毕业生于振参加第二次答辩,经过他20多次修改的毕业论文《电影〈英雄本色〉中人物形象分析》终于通过。他高兴地说:“这篇经过老师反复指导修改的论文,才是真正的论文,我可以带着它毕业了。”
像于振一样,今年该学院出版、新闻、编导三个专业的249篇论文,动画、影视两个专业的70个设计作品,全部经历多次修改打磨,最后过关。
“现在有一种观点,应用型专业应把论文取消,用作业来代替就可以。”在夏维波看来,学生没有做论文的学术过程,就没有逻辑建构和批判思维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
“手脑合一、思创合一,才是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思维建构负责,对四年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水平从量变到质变。”夏维波说。
学院确定学生毕业论文分五步走:第一步定题目;第二步定框架、大纲;第三步定材料;第四步整体成文;第五步最后规范。论文成文后,要经过系里初审和院里再审方可进行答辩。学院要求毕业论文一篇不能差、一步都不让,必须达到学术要求。
“指导论文的过程非常细致,从选题、选材到结构,教师都要把关,并且要经过系、院审核。”新闻系主任王晓楠说。
在此过程中,学生论文的每一步都能得到教师手把手的具体指导。比如题目,有的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研究确定,有的是依学生个人兴趣而定,然后拿到系里审核。系里要从论文的角度、大小、可行性及学生的水平是否能完成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第一次审核,80%的题目被推翻了。
“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有的学生光是题目就改了十几次,有的学生整个论文结构被直接推翻。开始很多学生非常抵触,和老师争吵,甚至被逼哭。”王晓楠说。
于振谈到自己的切身体会时说,他从小就喜欢香港电影,论文就做香港电影《英雄本色》的人物分析。对论文很有信心的他万万没想到,指导教师看后不久就对他的文章提出了质疑。
“起初我非常不服气,但反复看后,认为老师说得对。唐文和老师非常严格,一遍一遍地给我改,改格式、改内容、改标点符号,后来用远程操作,一个字一个字指导,从初稿到成稿,一共改了20多遍。在第二次答辩时,我的论文通过了,这是我四年学习的一次升华。”于振说。
“我们专业学生论文是107篇,论文终稿要院长审,还有修改这个过程。怎样保证老师和学生都能看到审查过程?为此,我们采取了网络直播的形式。”广电编导系主任蔡文武说。
夏维波认为,网络直播形式对学生是压力,对教师而言也是不断提升的动力所在,网络直播能让学生和家长看出教师的指导水平,整个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已经考上研究生的编导专业学生王一先说:“这次做毕业论文给我最大的收获是,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多次打磨,我可以带着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去读研究生了。”
动画系主任王军华总结这一过程时说:“我们这个专业特别强调专业态度,很多学生从开始不认真、对付,到被逼迫着认真,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这是学生人生四年的交代,不仅是对作品的交代,也是对专业精神、专业思维能力的交代。”(本报记者 陈帆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