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晨绯
7月29日,被誉为植物科学界“奥林匹克”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闭幕。百年大会首次来到中国就“花落深圳”,并非偶然。除了看重深圳的城市建设、会展设施、植被资源、物种保护与利用等因素外,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的发展也功不可没。从2008年倡议申办大会到2011年获得举办权,至今,仙湖植物园始终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仙湖植物园着力提升物种保育、科学研究、园林景观、公众教育等工作,多方面备战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以卓越的水平迎接全球顶级植物学领域专家。借助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舞台,仙湖植物园也完成蜕变,向国际优秀植物园更近了一步。
①仙湖植物园与台湾地区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签约现场。
②著名植物学家史蒂芬·布莱克默(左一)和弗农·海伍德(中)到仙湖植物园参观访问。
③仙湖植物园热带亚热带保种中心一隅
④仙湖植物园化石森林
百年盛会缘何青睐深圳
仙湖植物园由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坐落在深圳最高峰梧桐山的西北麓,有“凤凰栖于梧桐,仙女嬉于天池”之传说,这里可赏植物、戏碧水、眺青山、登楼阁,自然之境和现代化城市遥相映衬。除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旅游服务,这也是一所专注于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创新公众教育的综合性植物园。建园三十多年,仙湖植物园已经成为BGCI(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和CUBG(中国植物园联盟)的核心成员,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科学研究等方面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
为了迎接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召开,仙湖植物园在专类园提升上下了大功夫。记者进入仙湖植物园先后参观了蝶谷幽兰、天上人间、荫生植物区、苏铁园、沙漠植物园等各专类园区。仙湖植物园副主任张寿洲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一个小景观的布置特点、植物品种,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小品令人流连忘返。
其中荫生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设计者利用步行小径作为生命之树的主干,不同植物类群按照进化顺序依次布置在不同的枝丫,包括苦苣苔小区、苔藓小区、天南星小区、食虫小区、凤梨小区和蜘蛛抱蛋小区等,植物配置方式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吸引了无数来访者。
仙湖植物园的科普等设施建设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仙湖植物园的防水解说牌用插画的形式将植物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生动灵活地呈现出来。这在中国的植物园尚属首例,吸引各大环境教育的高手来此参观学习。
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洪德元认为,仙湖植物园秉承“以植物园为本”的发展理念是非常好的,希望仙湖沿着这条路深入地走下去。
7月27日,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主任史蒂芬·布莱克默和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席、英国雷丁大学名誉教授弗农·海伍德到仙湖植物园参观访问后,认为仙湖植物园的建设、物种的收集发展得很快,园林景观的设计、植物展示的效果、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都是一流的。
数万植物的“诺亚方舟”
国际植物学大会期间,仙湖植物园与台湾地区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以下简称KBCC)签约合作建立联合保种基地。这一举措强有力地证明仙湖植物园在物种保育领域上的雄厚实力和领先地位。
KBCC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亚热带植物保种中心。仙湖植物园是KBCC在大陆的首家合作单位。仙湖植物园近年来在引种保育工作方面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目前,该园区保育物种已接近12000种。其中,仙湖植物园的苏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名声大振,该园苏铁类先后收集了240余种,世界上大多数苏铁都在这里扎根生长,成为世界保育苏铁类最多的植物园之一;蕨类约800种,超过国产种类的三分之一,成为大陆保育种类最多的蕨类基地。此外,仙湖植物园在木兰科、苦苣苔科、秋海棠科等类群的收集保育上,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仙湖植物园制定了适合本地气候的中长期引种规划,立足华南,面向热带、亚热带及周边地区,采取野外引种、种质资源交流等方式,使该园在物种保育方面成为华南乃至中国重要的植物资源收集、展示和推广的应用基地,建成各类植物专类园和保育基地21个。
而仙湖植物园热带亚热带保种中心则是在借鉴KBCC植物收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技术力量,精心打造的集保育、科研和繁育功能为一体的保种基地,该中心拥有8座植物保育温棚和3个植物繁殖温棚,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亚高山植物冷房和热带植物越冬温室,共保育蕨类、苦苣苔科、秋海棠科、凤梨科、兰科、食虫植物、爵床科、苔藓等类群约4500种(含栽培种)。
同时,该中心也是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的核心成员。
植物园的专类区还包括有300余种不同兰花的蝶谷幽兰、收集近1000种按植物药性分门别类的药园、有800余棵国际上最大的硅化植物迁地园、有国内最大的蕨类中心以及在南亚热带地区收集达140余种的裸子植物区等。
到访KBCC的植物学专家很多,他们一直在观察、物色最适合的合作对象,仙湖植物园副主任张寿洲热切、积极的努力和工作促成了这桩“联姻”。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该基地专为热带、亚热带植物保育所用,将作为双方后续植物保育行动的基础平台。两园将共同开展濒危植物类群的野外引种、物种收集、物种交换和植物保种工作。两家单位的合作将成为数万种植物的“诺亚方舟”,让人拭目以待。
森林城市的技术发动机
自建园以来,仙湖植物园就开始了摸清本地植物的家底、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研究、植物新品种培育等工作。作为国际植物学大会的献礼,历时13年编纂完成《深圳植物志》,于今年6月实现全套成功出版。全套丛书共4卷,完成了本地植物多样性调查,系统介绍了本地野生和归化植物共2732种。是一部深圳植物的百科全书,不仅填补了深圳地方植物志的空白,也为中国植物科学研究提供了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它将为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参会代表系统了解深圳植物提供帮助。据悉,另一本《深圳苔藓植物志》也将于2018年完成。
仙湖植物园在公众服务上取得的成绩也令人称赞。“缅栀书吧”、文创商店、“黑法师小木屋”等公共设施是园内新晋人气景点。尤其是由仙湖植物园主任张国宏亲自设计的“缅栀书吧”,由原先不对外开放的专业图书馆,改造成为集文献阅览、公众休闲为一体的书吧。室内安静雅致,虚席以待,满屋书香。窗外青山绿植,楼阁隐约,繁花覆地。游园疲乏之时,或是厌倦了城市的车水马龙,书吧便成为最好的去处。
在张国宏眼中,深圳是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快速势必造成粗放,“深圳的文化是包容的,我们希望在植物园营造一些清雅的文化氛围,进而扩大影响。”
关于植物园的定位,他是这么描述的:“深圳将会成为一座森林城市、花园城市,我们希望成为绿化技术上的发动机,为森林之城、花园之城实践、探索,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在植物园物种保育、园林景观、科普教育以及一些重点科研方向努力,成为有特色、有影响、丰满的植物园。”
《中国科学报》 (2017-08-07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