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茫大地上写下传奇的同时,中国依然豪情满怀地把勤奋和智慧挥洒向天空和宇宙,在那里的不同高度,完成一系列堪称“史诗级”的跃升,刻录下中国印记。这5年来,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奋进姿态,把包括大型飞机、太阳能无人机、导航卫星、空间实验室等送上天空,我们的嫦娥三号抵达了遥远的月球,我们还制定了进军火星的周密计划。
平流层在地表以上10公里至50公里,具有能见度高、受力稳定、安全系数高等优点,航空领域的大型客机大多飞行于此层。随着2017年5月5日C919成功进行首飞,平流层即将迎来中国大型民用客机。这是世界航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改写了在世界大型客机制造领域波音和空客双雄并立的格局,进入到了“三国鼎立”的新时代。而开启这个新时代的大门是那样艰辛。如果从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飞机”作为开始标志,到成功首飞,前后历时11年。在此期间,国内有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了研制工作。C919优异的性能赢得了中外客户的心。截至目前,包括东航股份、GE航空资本服务公司、德国普仁航空、泰国都市航空等在内的24家客户,预定飞机达600架。
大型运输机、水陆两栖飞机和大型民用客机一起被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也是“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的核心内容。而随着被称作“鲲鹏”的运-20成功首飞(2013)和正式列装(2016)人民空军,中国大型运输机研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人民空军向战略军种转型嬗变奠定了基础。蛟龙-600两栖飞机于2009年被批准研制,2016年7月,完成总装下线,目前正在进行相关试验,为首飞做最后准备。
距离地表约20公里到100公里的区域被称为临近空间。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该空间的开发利用力度。今年6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彩虹太阳能无人机成功飞抵此空间,并成功进行了相关性能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英之后,第三个掌握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技术的国家。早在2015年,中国就成功放飞了新型临近空间平台“圆梦号”飞艇,这也是全球首次具备持续动力、可控飞行、重复使用能力的临近空间飞艇飞行。
这几年,中国航天发射进入“高密度、常态化”阶段。随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两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稳步推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空前忙碌时期。
2013年4月26日,一颗名为高分一号的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由此开启了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简称“高分专项”)的新阶段,此后两年多,先后又有8颗高分卫星发射入轨。高分专项的实施将全面提升我国自主获取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的能力,加快中国空间信息应用体系的建设,推动卫星及应用技术的发展,有力保障现代农业、防灾减灾、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支撑国土调查与利用、地理测绘、海洋和气候气象观测、水利和林业资源监测、卫生疫情监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等重大领域应用需求,积极支持区域示范应用,加快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发展。
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确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实现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突破之后,2013年6月和2016年10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分别完成了交会对接,并形成了组合体在轨运行,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等。
今年4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顺利进行首次“太空加油”,之后完成了绕飞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这表明,中国已成功突破和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稳步迈向空间站阶段。
2013年12月14日约21时11分18秒,中国探月工程迎来历史性时刻,嫦娥三号成功实施了月面软着陆,之后,玉兔号月球车开展月面探测。这意味着“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转入三期“回”阶段。2014年11月,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为将来嫦娥五号实施月面取样返回任务奠定了基础。
中国太空探索志存高远,在积极推进月球探测的同时,把目光瞄向更高的目标:火星。早在2009年左右,我国就研制了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1号”,并于2011年11月8日,搭载俄罗斯火箭发射升空,不幸的是此次发射失败了。不过,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继续向前推进。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在国新办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曾宣布,首次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已经正式立项,工程研制工作已全面启动。争取在2020年发射探测和着陆巡视的火星探测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