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日首次同时连线四艘科考船,专家呼吁 |
海上科普连线,制度化是短板 |
|
15次大洋科考、1次南极科考,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是个有着丰富海洋科考经历的“老海洋”。9月17日,他第一次坐在网络直播间,与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张鑫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的乔方利研究员一起,结合卫星传来的海上现场视频,和广大网友分享有关海洋的故事。
这是2017年全国科普日的重要活动之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与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合作,促成了这次“海洋科考直播课堂”活动。在我国关键核心海区“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及近海,同时连线4艘开展不同科研任务的科学考察船,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虽说首次多船连线直播难度很大,但总体达到了预期效果,向公众展示了我国海洋科考的精彩内容。”直播前,何高文还有点担心,自己给“海洋六号”现场下达的“任务”能否实现。所谓“任务”,是他希望当船上科学家坐在室内讲台前讲述海洋知识时,相关人员能辅助用移动设备,将镜头切换到室外作业现场。
何高文曾经参加过几次科普活动。
“如果没有有现场感的作业画面,直播效果要大打折扣。”但他也坦言,目前船上缺乏将长距离实时移动画面信息上传到卫星上的专门设备,又没有专业摄影记者,要完成这一任务,对没有科考直播经验的现场科研人员来说并非易事。
为了这次直播活动,组织方动用了大量资源,尤其是在通讯保障方面,将船上网络带宽放大了好几倍,和陆地上视频时,海上浪花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海上直播受技术装备条件制约,如果能提前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也许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何高文看来,现在已经迈出了多船连线的第一步,下一次在此基础上会更上一层楼。
下次活动啥时候?中国科协相关人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明年肯定要做,但到底怎么做,现在还没定。
“咱们会像美国‘决心号’那样,将海上连线科普常态化吗?”
面对记者这个问题,该人士直言,目前看来可能性较小。
美国“决心号”在执行每个航次时,都会安排科普专员负责科普连线和协调工作,一个航次下来要做几十场科普连线。“制度化保障,是‘决心号’科普工作能够持之以恒的关键。”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研究员丁巍伟曾经在“决心”号上做过多场科普并颇受欢迎。几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认为,随着我国科考船硬件设施提升,大部分船上可以上QQ、微信,硬件不缺,主要还是缺乏制度化的保证。
采访中,多位人士表示,与其他领域的科普相比,海上连线科普有特别的优势。大海是天然的课堂,教具甚至都不用特别准备,大洋深处湛蓝的海水都可能是科普素材。
(科技日报北京9月19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