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家林 胡筱寒 李小咩 来源:《国科大》 发布时间:2018/1/11 11:41:53
选择字号:
丁仲礼:要办成一流大学,必须要有耐心

 

编者按:“没有简单的标准来定义什么是好的大学,但国科大离一流大学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相信这所大学要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形成独特气质,没有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不够的。”从201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对于这所中国大学名录里的“新秀”,丁仲礼有自己的定位和理解:要办成一流大学,必须要有耐心。

2017年11月初,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大四学生谈清扬,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论文《Mesh-based Autoencoders for Localized Deformation Component Analysis》被计算机科学领域人工智能顶级会议AAAI录用,而本届会议论文的录取率不足25%。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的情况,即便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中也凤毛麟角。

谈清扬是国科大首届本科生“黄埔一期”中的一员。“‘黄埔一期’能成功吗?第一届的试验性特别强?”面对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提问,中科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自信地表示:“小白鼠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但我们这个,失败是不可能的。”3年后再次回顾这段采访,似乎明白了丁仲礼为什么会如此自信。

从首届本科生刚入学开始,丁仲礼每学期都会看他们的成绩单并进行详细分析,哪些学生学有余力,需要“开小灶”;哪些学生有掉队倾向,需要重点关注,他都十分清楚。而此次谈清扬的学术论文能得到国际顶级刊物认可,无疑为丁仲礼当初的自信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也让人们对国科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更加有信心。

科教融合从1.0到4.0的进阶

2014年4月14日,丁仲礼成为国科大新的“掌门人”。作为一所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的高等教育机构,国科大在新时期的发展内涵是什么?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什么?培养300多名本科生的意义在哪里?与其他高校培养的研究生有什么不同?……这一连串的问题是丁仲礼首先要考虑的,而他给出的答案则是:全力推进科教融合——“国科大同中科院各研究所实行‘共有、共治、共享’体制,因此科教融合是必然选择。或许有些想法一时无法实现,但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科教融合,既是国科大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继往开来,丁仲礼用4个阶段来形容国科大在科教融合之路上的发展历程。

“在2000年之前,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便开始实行科教融合体制,但主要以完成研究生课程教学为核心,这是科教融合1.0版本。”丁仲礼说。

2000年之后,学校形成了“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统一招生、教育管理及学位授予;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及培养体系)和“两段式”培养模式(学生先在集中教学园区完成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然后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在科研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2012年,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国科大完成了从研究生院到大学的跨越。在此期间,一些科教融合的基础学院得以成立,并在京外建立了一部分专业学院和教育基地。

2014年至2017年,人工智能技术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等一批以交叉学科为定位的学院相继成立,在京外研究所集中的城市,国科大也相继成立了一些重要的学院,如海洋学院、能源学院等。

丁仲礼把这一阶段称为“科教融合2.0版本”,即主要以组织建设为核心。截至目前,学校依托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的高水平师资和科研资源,已组建了31个科教融合学院(系),凝聚了一支由3000余名任课教师、1万余名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国际水准师资队伍。

如此多的科教融合学院(系)建立了,学校本身的师资队伍如何加强呢?

“国科大既然是大学了,教师就不能以各研究所来的科学家为主,如果老师的第一身份还是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多多少少会把自己当作客人,讲什么课、做什么事,都是听大学的安排,其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丁仲礼告诉笔者,他希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这个灶台上吃饭的人逐渐多起来”。

对此问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党委书记张杰院士在2017年全校教职工大会的报告中也曾使用大量图表进行了横向比较和分析:尽管同研究所融合的、“广义的”国科大人才济济,甚至人才“过剩”,但“狭义的”国科大还需要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

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国科大科教融合3.0阶段的核心工作。“从我们的规划来说,近期要聚集3000人左右的教职工,其中2000多人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不到1000人从事管理、服务和支撑工作。”

丁仲礼希望从2018年到2022年,用5年时间把国科大的人才队伍做扎实,并成为中科院高端人才队伍的“稳定器”。“想要吸引好的老师,尤其是各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来国科大,我们还有一些工作要做,比如住房、薪酬、科研平台、子女入学等。比起大学,许多优秀人才似乎更喜欢在研究所工作,喜欢上课的老师都是特别有情怀的人,国科大要吸引这批老师过来,但前提是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科教融合3.0版本也得到了今年中科院夏季党组扩大会和院长办公会的批准,审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深化科教融合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专项行动计划》,为国科大下一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把科教融合上升到事关中科院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考虑,“不仅是研究所要支持国科大,反过来还要考虑国科大怎么支持研究所,这是一个双向问题。”

除了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也是科教融合3.0版本的重要内容。丁仲礼表示,国科大将优先建设47个一级学科,并建立分管校长联系一级学科制度,落实学院(系)建设主体责任,扩大其行政自主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调整优化学校发展规划。

在学校的规划中,课程建设、组织建设、人才与学科建设之后,国科大应迎来更高的发展阶段——从2023年起,科教融合将进入以成果引领为核心的4.0版本时期。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神圣使命

科研与教学是一流大学的一体两面。对国科大来说,除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更为重要。

“有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有攀登高峰的人生追求,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力量,有宁静致远的内在气质。”这一段由丁仲礼写在招生简章上的话,不仅被看作对本科招生的要求,也被认为是国科大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方向。

“中学阶段,总的来说,孩子们还是在科幻小说的层面上理解科学;但进了大学以后,接触了许多有才华的老师,听了许多的课程和讲座,他们的眼光和思维被打开了,开始慢慢地知道真正的科研是怎样的,科学前沿在哪里。”丁仲礼解释说,“学校领导都是做科研出身,我们很清楚,能被国科大录取的学生,能力都很强,他们之间的差别其实非常小。我在科学院工作了35年,迄今为止还没有遇到过一个天才,大家都是普通人。科研做得好的人,并不一定有超群的智力,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是由于兴趣,有兴趣就会有好的态度,就会沉浸其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的培养计划明确规定:本科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

谈清扬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入学时,谈清扬选的是化学专业,但在大一上了一学期的通识课程之后,他却发现计算机专业对自己的吸引力远大于化学。于是,在大一下半学期,谈清扬从化学专业转到了计算机专业,从此开始了他乐此不疲的“程序猿”学习生活。

2018年6月,国科大将迎来第一届本科毕业生,“黄埔一期”最后的“汇报表演”如何,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我们的目标是为国家、为中科院各研究所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未来学科带头人,但学生自己也要有这方面的理想抱负。”丁仲礼说,“这就像谈恋爱,光一头热成不了事儿。”

一直亲自为本科生上课的国科大原副校长席南华院士对学生们的表现十分满意,丁仲礼笑着说:“我比较有保留地听他的话。”他与席南华院士调侃:“你总是觉得自己的学生最好,和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最好是一个道理。”

“我们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丁仲礼透露,学校将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组织开展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国内外评估,进一步健全“三段式”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使本科生培养质量与全球顶尖大学水平相当。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丁仲礼的目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要稳居全国前三位”。其中,丁仲礼认为导师是关键,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结合具体的项目,把导师的科学知识、科研方法、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老师要把学生作为接班人来培养,而不是当成劳动力。若干年后等学生回过头来看,他们会觉得好老师起了关键的作用。”

对此,谈清扬最大的感受是:“国科大依靠中科院,有非常多的资源,只要你想做科研,与中科院任何一位老师联系,他们都会非常欢迎和支持,会无条件帮助你实现科研梦想。”而谈清扬这次参投国际顶级会议并被接收的文章,正是源于国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项目,经主动联系后,谈清扬在国科大导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夏时洪研究员和高林副研究员指导下顺利完成。

大三下学期,谈清扬通过学校的本科生访学交流项目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了一学期。那里小班制、精英化的教学模式让他羡慕不已,而这也是国科大正在努力完善的目标。

丁仲礼要求,授课老师要能叫上来每一位同学的名字,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除了学业导师和授课老师,每天学校都会安排博士助教在教室定点给学生答疑,以便及时解答学生当天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和难题。

丁仲礼对老师是这样要求的,而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一个“有教育情结的老师”是他对自己的评价。这不仅缘于他上大学之前在家乡当过高中老师,而且在研究所工作期间,也一直在当时的研究生院讲课;即使后来当了中科院副院长,他具体分管的也还是教育。公务繁忙的丁仲礼,没少为学生的毕业去向操心。2014级本科毕业总人数是307人,其中,57人被推免,28人参加“拔尖计划”公派留学,还有一部分学生被微电子所、自动化所、未来技术学院等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公助出国,或者参加“1+4计划”(在香港高校读1年硕士,再回到国科大读4年博士)。

丁仲礼坦言,教育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它不像种庄稼,春种秋收,办大学有滞后效应。而无论如何,人才培养始终是一所大学的神圣使命。

更名就是奔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去的

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炉,舆论哗然,几家欢喜几家忧,国科大“意外”地不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中。“我认为对学校可能暂时会有影响,但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这是丁仲礼第一次对“双一流”评选的结果公开发声。他始终坚持的观点是——对于国科大的评价,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即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大战略下,若干年后,再回头看国科大作出了哪些历史性贡献。

而实际上,早在5年之前,国科大就已经不遗余力地开始了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此前,丁仲礼在接受人民网的访谈时曾表示:“每个大学都应该有争一流的雄心与信心,国科大当然不能例外。坦率地讲,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那一天起,我们就是奔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去的。”更名后的国科大,其目标和定位,从研究生培养第一阶段教学的承担者,变为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者。

2015年7月公布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及专业学科评价报告》显示,国科大的研究生教育水平遥遥领先,居于首位。然而,丁仲礼并不满足,他说,我们在继续做好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必须要把办好本科教育作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首要任务。“如果不从本科抓起,国科大培养顶尖人才的目标就可能会落空。研究生培养有其特殊性,本科办得好才有一流大学的模样。”

而陆续传来的捷报也让即将来临的收获季喜庆在望。“本科教育被教育部整体纳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最新排名全国第二”“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牌”“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金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年度优秀论文”“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和写作大赛北京市一等奖、阅读大赛北京市特等奖”……

与此同时,为了成为一所真正没有“围墙”的大学,国科大基于中国科学院广阔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与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以及6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与丹麦科教部及8所高校联合创建了“中丹学院”。每年的暑期学校,有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著名高校的教师,开设100多门夏季学期课程供师生选择。

2017年9月,国科大首批43名访学归国的本科生陆续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这5所世界名校交回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单。其中,14名在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访学的学生取得了几乎全A的喜人成绩。

在获得优异成绩之余,同学们还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并在实验设计和比赛项目中起到带头作用。材料专业朱宇巍同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参加了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赞助的商用空间站设计比赛并成功晋级决赛。同为材料专业的董亦楠同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在哥大工学院物理与应用数学系教授Katayun Barmak的实验室实习。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董亦楠给实验室磁控溅射组装了一个控温箱,而这个设备是该实验室博士生打算用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为此,Katayun Barmak教授致信国科大表扬董亦楠……国科大的学生在国外崭露头角。

除了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建树,丁仲礼认为,一所好的大学还要有优良的校风,即有它独属的文化、传统、气质和底蕴,让年轻学子以进国科大为荣。正如访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董亦楠所言:“在哥大,总是不禁想起母校国科大,其学术内涵、科研条件和济济人才,一点不输哥大。”

2017年,国科大收获了“史上最短最暖开学典礼”“19位博士生导师成为新晋院士”等欣喜与荣光,也经历了“首届本科生保研率18.5%”“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落榜”等阵痛与热议。但这绝不会影响国科大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怀柔科学城将建设物质科学中心、地球科学中心、空间科学中心、大气环境科学中心、生命健康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科学中心等六大科学中心,国科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8年2月2日,谈清扬将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报告,他说自己很幸运,遇见国科大,遇见丁仲礼这样既有魄力、又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的校长;而让谈清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丁仲礼在首届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为他们而写的那首《贺新郎》,其中两句最符合他当下的心情:“梦绕六合思今古。愿尔曹,万里长纵目。朝海日,任飞举。”

如今,国科大307名首届本科生正蓄势待发,亟待展翅高飞。“丁大大已白头”,国科大学生喜欢这样称呼他们的校长,也对校长为他们所付出的辛苦看在眼里,感念在心。

2017年12月10日,丁仲礼当选民盟中央主席。接受完记者的采访,丁仲礼便要匆忙赶到民盟中央,行色匆匆,是因为内心有使命。

采访手记

学者本位 大学本色

你对“丁大大”最深的印象是什么?1000名国科大学子会有1000种回答。

有人说,是沉甸甸的国科大录取通知书上,那个潇洒秀逸的签名;有人说,是网上流传的那则气候变化论辩视频;有人说是他在不同场合赠与学生的那些诗句:“寻遍八方得雄骏,堪叹一师翘楚”;还有人说,只是他和学生们一起包饺子迎新年时,那和蔼可亲的笑容……

但不论哪种回答,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一位富有学者气度的大学校长。

因为是学者,他直面争议、攻坚克难地推进科教融合,不惜成本、不计代价地推行人才培养;因为是学者,他理性面对汹涌而来的“双一流”热潮,遵循既定节奏沉淀文化、开放办校;因为是学者,你从他嘴里听不到官话、套话、场面话,他会从容地坦言“国科大离好的大学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也会自信地宣称“我们就是奔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去”,更会温情地调侃“总觉得自己的学生最好”。

社会对“学者型校长”的呼唤历时已久,学生对“人文化高校”的憧憬也日益高涨。千呼万唤中,国科大正扬帆起航,也许并不飞速,但却足够坚定地驶向一所“好大学”的彼岸。而丁仲礼,这位有理想、有坚持、有温度的学者,正以坚定的信念,引领这段征程的方向。(原标题:科教融合 不设“围墙”)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