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6 8:35:00
选择字号:
熊丙奇:合法就业是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前提和底线

 

■熊丙奇

“求职面试时千万别问五险一金和有没有加班费”,这是一位“考研名师”在一档节目中给求职者介绍的求职“潜规则”,而且该节目没有作任何处理就播出了,因此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不少舆论已经指出这样的“潜规则”支招实际是给求职者的“毒鸡汤”。对此,笔者不想赘述,而是想谈另外两个问题:其一,电视台在制作求职节目时,是否有倡导求职者合法求职、依法维权的基本意识,还是完全为了博眼球而肆无忌弹地谈所谓的“潜规则”,纵容用人单位违法,要求学生忍气吞声?其二,参与节目的所谓职场专家是否了解就业的法律法规,是否知道指导学生就业的第一原则就是“合法就业”?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中存在诸多乱象,其根源基本都是用人单位不尊重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以及求职者没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比如,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签订对求职者不公平的霸王条款,没有如实告诉工作内容、一再延长试用期等。对此,大学在开展就业指导时都明确强调,大学毕业生不能因就业形势严峻就在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与用人单位签订不平等的协议,这可能会导致自己的权利受损,还可能遭遇就业诈骗。

事实上,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因此,只有按照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开展就业活动,才能维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电视台制作求职节目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帮助求职者求职。那么,通过节目引导所有求职者合法就业、维护自身的就业权利就是底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就业。但是,该节目的制作者和嘉宾显然没有将此作为指导求职、就业的节目,而是为博眼球,把所谓的“潜规则”作为卖点。这也恰恰是我国当前指导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本来,大学是有责任给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但是,有的大学对此并不重视,或者投入的人力有限。因此,学生很难从学校得到全面、有用的就业指导。再加之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宣扬“成功学”、鼓吹“职场情商”“潜规则”者就看到了市场,给求职者大讲成功学,传授职场“灰色技能”。那些没有从正规渠道获得就业指导的求职者,幻想着只要按这些“职场导师”的“成功宝典”去做,就可以获得求职成功,于是对职场成功学、励志故事就特别追捧。然而,这对他们求职是无益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节目把对职场无知的大学生、求职者作为消费对象。这不是帮助大学生、求职者找工作,也非促进大学生求职环境完善。

如果帮助大学生,节目应该明确鼓励大学生在求职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教大学生识破搞霸王条款、招聘诈骗的伎俩,告诉他们合法维权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对学生求职、升学进行指导属于生涯规划范畴,而成功学、励志学恰恰与生涯规划教育相背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真正的就业指导专家才会拒绝以成功学、励志学为主的电视节目,而这也就给了成功学、“励志”大行其道的空间。

电视、媒体等社会力量关注大学生求职、开求职节目、讨论求职问题必须有基本的底线,在关键问题上不能误导大学生、求职者。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指导需要学校教育重视,在学校教育没有做到位时,社会教育应该补位,但不能让反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学、潜规则、励志招摇过市。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8-01-16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