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0/8 10:16:11
选择字号:
大道致远:林浩然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感悟


 

■李剑

林浩然(1934年11月29日—)

林浩然,汉族,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县白延镇迈洲村。鱼类生殖内分泌学家。1950年入读岭南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1954年毕业于院系调整后的中山大学。1979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先后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深造,并与阿尔伯塔大学鱼类学家彼得(R.E.Peter)教授长期合作,开展鱼类生殖作用学研究,揭示了鱼类促性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内分泌生理机理,其应用技术被国际鱼类学界命名为“林彼方法(Linpe Method)”。以“林彼方法”为基础,他们建立了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创制了“高活性新型鱼类催产剂”,实现了完全可控的淡水鱼类人工繁殖,生产应用成效显著,从根本上解决了淡水鱼类养殖的苗种问题,被誉为鱼类人工繁殖的“第三座里程碑”。此后,林浩然将该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石斑鱼、罗非鱼、中国大鲵的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生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7年11月,林浩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林浩然获中山大学卓越服务奖;2009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南粤科技创新奖。2012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七届国际鱼类内分泌学学术大会上,林浩然获该学会终身成就奖,是鱼类内分泌学领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像鱼类洄游一样,每年11月底,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毕业的研究生们都会回到康乐园,开展学术交流,同时也向他们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祝贺生日。自1979年招收研究生至今,林浩然的弟子已近200名,每年的聚会也已打上林浩然一贯风格的烙印,低调、简约,“学院派”,已经成为海内外弟子们学术交流的重要机会,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日聚会。

2017年11月29日,6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弟子再次欢聚在中山大学。林浩然给每个弟子准备了礼物——一部他认真签赠、中山大学出版社刚出版的《鱼类神经内分泌学》。

这是一部译著,原书是美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鱼类生理学》系列专著中的第28卷《鱼类神经内分泌学》,由加拿大考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整合生物学系N.J.伯尼尔(Nicholas. J. Bernier)等著名学者编著。该书全面收集和总结了近数十年来在鱼类神经内分泌学方面发表的科学著作和研究成果,是国际知名的权威著作。林浩然选中该书还有另一层意味——书中一些作者曾和林浩然开展过科研合作,而且,原作者在序言中提到,要将此书献给鱼类神经内分泌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已故的Richard.E. Peter博士——林浩然一生中最重要的科研合作者。

学生们手捧着这部厚达508页、总共102万字的新书,才注意到,译者就是年已83岁高龄的导师。林浩然介绍说,尽管做了数十年鱼类神经内分泌学方面的研究,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带动了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但还没有时间撰写一部高水平的基础理论方面的专著供教学和研究使用。几年前他已注意到,这部专著内容充实、系统全面、概念新颖、论述清晰,学术水平非常高,希望通过它的译著出版发行带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从而创造条件,日后编著一部有我国特色和创意的鱼类内分泌学专著。于是,2017年初他亲自动手翻译该书,译稿由秘书录入电脑。林浩然的秘书陈菊桂回忆说,那半年里,林浩然每天下午、晚上都在家里翻译,甚至出差途中也在翻译,半年多就完成了全书的翻译。林浩然译书不但速度惊人,而且手稿上几乎没有改动的痕迹,字迹工整隽秀,可见他中、英文造诣之深厚!这部凝结着林浩然心血的译著在当年8月交给出版社,11月正式出版,作为他当选院士20年的纪念品送给弟子们。

闻知这些情况,弟子们心中的景仰、敬佩之情可想而知!已经是北京农林科学院冷水鱼类专家的胡红霞谈及此事,仍很激动,“他那么大的年龄,还时刻追着科研的前沿,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赶不上。这次最让我们感动,他83岁过生日,给我们一人一本签名的书,就是《鱼类神经内分泌学》,美国最经典的教材。这一年的时间,他一个人独自翻译的!我们想想大院士,那么大年纪了,实在值得敬佩!”“而且他都是手写的。我觉得这个精神非常值得敬佩!这次来了以后,包括我的师兄弟、姐妹里面,业绩突出的专家很多,还有申评院士的,知道以后都很汗颜。他很忙,还能抽时间来翻译这么厚的一本专著!”

言传不及身教,身教莫过于此!

第三座里程碑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林浩然就坚持面向国家重大科研需求和国际科学发展前沿,紧密围绕我国鱼类养殖生产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苗种繁育和良种培育”重大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当时,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鲜鱼是‘四大家鱼’,鳗、鲟、鲈、鳜等高档淡水鱼根本进不了寻常百姓家。”苗种不足是问题的关键,高效的鱼类人工催产剂研制和苗种规模化繁育亟待解决。于是,林浩然和同事们尝试用人工合成的哺乳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进行家鱼的人工催产试验,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改革开放后,林浩然把握住历史机遇,通过重重考核,被学校选为第一批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在加拿大,他遇到了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阿尔伯塔大学鱼类生理学家彼得(Richard. E. Peter)博士,由此,开始了两人在鱼类生殖生理学方面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1982年起,林浩然和彼得共同申请并获得了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经费资助,进行了长达10年的合作研究,在阐明鱼类促性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基础上,最终揭示了单独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对鱼类催产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由于还存在着多巴胺对促性腺激素的抑制作用,于是建立了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在生产中推广,获得显著应用成效,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科学技术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被学界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个里程碑”。1987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诱导鱼类繁殖”国际学术会议上,这项新技术以两个亲密合作者的姓氏被命名为“林彼方法(Linpe Method)”。这是国际鱼类学界首次用中国人名命名的技术。

回国后的林浩然,迅速组建科研团队,申报和建设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中山大学生物系成为国内鱼类生殖与生长内分泌研究的重镇,使我国在鱼类生殖与生长内分泌调控和功能基因作用机理研究领域跃居国际先进水平。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学研究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不断引领他的研究团队和企业实行产学研合作,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我国鱼类养殖生产中亟待解决的苗种规模化繁育问题,建立一系列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如新型鱼类促生长剂、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中国大鲵子三代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等,促进了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在解决了淡水鱼类苗种繁育关键问题后,结合广东省海域辽阔的优势,林浩然将目光转向海水鱼类繁殖和养殖领域。他带领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洋“863”计划项目“石斑鱼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而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他的团队已在石斑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石斑鱼人工繁殖的支撑技术体系,整合并健全了苗种培育各环节的技术规范,实现了斜带石斑鱼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使原本名贵的石斑鱼不再稀奇,能“游”进了寻常百姓家。2010年起,林浩然领导的团队与华大基因合作,绘制完成了“石斑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中国完成的第三个鱼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和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第一份鲈形目鮨科石斑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从功能基因组的角度揭示石斑鱼生长发育、营养代谢、繁殖、遗传、免疫等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机制,为快速培育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此,他荣获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1年广东省政府授予的首届“南粤创新奖”。2012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国际鱼类内分泌学术大会上,林浩然被授予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对鱼类内分泌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故乡海之南

林浩然1934年11月出生于海南文昌县白延镇的迈洲村。父亲林伯美(彦廷)家境贫困,凭借亲友接济得以北上求学,1933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曾任广东省政府琼崖视察团专家,调查海南土壤水利、工业、矿业资源。1938年11月,日寇入侵海南,林浩然随母亲横渡琼州海峡,转往父亲任技术人员的广西玉林六万山垦殖区。此后,一家人先后迁往贵州独山、四川重庆。逃难,在林浩然幼年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尽管流徙西南各地,林浩然的父亲每到一处,都设法给林浩然和他的哥哥林超然(浙江大学教授,现已退休)找学校借读,兄弟俩的学业很少中断。“父亲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哪怕是在躲避日军狂轰乱炸的防空洞里,他仍然带着书本,教我们识字。在贵州读小学的时候,我家点的是桐油灯,灯光昏暗,晚上看书容易打瞌睡,父亲就从旁敲头督促,叫我们坚持下去。”正是父亲重视文化教育和战乱中的这些经历,让林浩然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1950年夏,一心向往新中国的林浩然,在香港以同等学力报考岭南大学,那年他刚读完高二,高中尚未毕业。9月,未满16岁的林浩然只身回到广州,入读岭南大学生物学系。当年,时任岭南大学校长的陈序经教授亲自批准免除他的学杂费,才圆了他的大学梦。

大学三年级时,在著名鱼类学家廖翔华教授的引导下,林浩然迷上了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巨大的鱼类,毕业论文就是《稻田养鲤》。他的学术生涯,从此与鱼类结下不解之缘。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关心和支持海南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成为林浩然的重要工作之一。2005年,他受聘为海南大学的特聘教授,指导海南大学开展水产养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从此,他成了一位奔波在广州和海南之间的“特殊候鸟”。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周永灿说:“林浩然院士不是一般的候鸟,他一年要回来好几次,指导学生课题,帮助海大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参加学术研讨会、高端人才引进评审、毕业研究生论文答辩,等等。但凡海南有需求,他就会回来,不分春夏秋冬;他的加盟,不仅提升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的学术研究水平,更是提高了整个海洋鱼类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带动了鱼类生理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他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海南发展石斑鱼类产业,是令海南人民感动的另一件重要工作。十余年来,他发起组织的“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已举办八届,有两届在海南举办。第六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在三亚举办时,盛况空前,参会的科技专家、企业界老总和养殖业代表多达800人,大家交流互动,分享成果与发展体验,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持续发展良策,这也是林浩然推动海南石斑鱼类养殖产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生动体现。他还指导组建了“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作为引导苗种繁育和良种增养殖的行业组织。目前海南生产的石斑鱼苗种已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5%,成为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中心,是海南水产业的一张名片,为海南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

如今,在林浩然的带动下,海南大学的水产养殖和热带海洋鱼类学已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热带生物资源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的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亦已建立,标志着海南大学海洋学科和水产学科的发展迈向新的发展时期。林浩然作为海南大学和海南引进的“候鸟人才”还将不停地竭尽所能,反哺故乡。

传灯与济众

众多学生对林浩然的最初印象,都是那位骑自行车往返于中山大学西区和水生所的老师,直到2014年膝关节置换术后,林浩然才不得不告别“骑士”生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是学生们接触他后更深刻的感受。“跟林教授接触越多,你会发现他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值得学习。积极乐观,博览群书,做事果断……”2003年师从林浩然、留校工作的卢丹琪说,“林教授非常爱护学生,一直都全心全力帮助学生。”林浩然有一颗火热的心。2009年11月28日,林浩然从教55周年纪念时,在中山大学设立“林浩然院士奖学基金”,卢丹琪也在现场。当林浩然说,设立这个基金是他毕生心愿时,她不禁被林浩然的话感动得热泪奔涌。这项奖学基金是林浩然从多年积蓄中首次捐出50万元倡议设立,用以奖励品学兼优、潜心治学的学生和学者,因而得到中大师生和各界人士的热心赞助。目前,这项基金已累计达300万元,已有58位优秀研究生获得该项奖学金。海南大学发给他的津贴,翌年他就在海大设立了奖学基金,用这笔钱帮助海南大学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学生。迄今,该奖学金已奖励海大研究生和本科生282人次。他常常提起同是文昌籍的陈序经教授当年帮助他求学的故事,“没有老一辈老师的关爱和教导,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我做了老师以后,也一样地培养、爱护我的学生,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话语中满是感恩和幸福。

泽被后学,传承薪火,林浩然数十年来一直身体力行;严师出高徒,则是他一直秉持的理念。“对学生严要求便是对学生的爱护。”他提出的科学研究的“三严”(严肃对待、严密设计、严格要求)原则,也成为弟子们从事学术研究的信条,一代传一代。1979年招收研究生至今,他已培养博士生105名,硕士生80名;弟子们不负师门,已在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里崭露头角,有些已成为各地鱼类生理学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

以科技支持和带动水产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惠及万千民众,是林浩然选择鱼类生理学为一生志业的初衷。近年来,林浩然支持广东、福建、江苏、安徽等地的水产企业,先后建立了10多个院士工作站,其中广东省先后有4个。林浩然对设站地方或企业是严格甄选的,一如他60多年来从事科研工作的认真严谨。以鱼类饲料研制和种苗培育为主业的广东海大集团,就是林浩然参与支持设站的第一家企业,经过院士们的支持和指导,该集团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成为全国饲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为了促进石斑鱼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增养殖的科技水平,林浩然于2010年倡议发起“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旨在联合高校、政府、企业,形成产、学、研结合和技术交流的平台,推动石斑鱼类增养殖产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该论坛受到国内业界的高度关注,每年一届的论坛围绕石斑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开展良种选育、饲料、病害防治、集约化养殖、深加工等领域重大问题的研讨,已经成为国内石斑鱼行业的峰会。林浩然认为,要建设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渔业,必须坚持高端发展,瞄准国际水平,结合信息、环保、节能、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创新以改造和提升传统渔业。十余年来,除了不断完善石斑鱼的生殖与生长调控技术外,林浩然团队还选育出龙虎斑等优良品种,目前该品种已占国内石斑鱼养殖总量的七成。由于林浩然在推动石斑鱼养殖产业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水产行业尊称其为“石斑鱼之父”。耄耋之年的林浩然未曾一日稍懈,依然带领团队奔波于学校和养殖基地之间,加强产学研合作,丰富百姓“菜篮子”,让人们都能品尝到鲜美的名贵海水鱼。就在今年6月,林浩然参加了海南省南海海洋产业发展协会成立大会,并在海洋产业发展助力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论坛上作“南海海洋渔业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渔业”的主题报告,建议加强南海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同时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建设沿海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发展游钓休闲渔业等,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以大力推进南海海洋渔业持续发展;他还应协会主席陈江的邀请在海南三沙建立院士工作站,并亲自到西沙群岛实地考察,为当地海洋渔业发展出谋划策。

正如他年轻时就喜欢的泰戈尔的诗句:向前走吧!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84岁的林浩然仍在不断前行,伴随着他的足迹,一路鲜花盛放!

(作者系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①1980年,林浩然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导师D.J.兰德尔教授在实验室。

②1986年,林浩然和R.E.彼德教授在鱼苗场进行新型鱼类催产剂试验。

③1979年10月,林浩然(左三)等第一批中国访问学者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白求恩纪念室合影。

④2008年11月,福建“水产院士行”四位水产界院士在院士林合影。

 

⑤1984年,林浩然教授和加拿大R.E.彼德教授在中山大学进行实验。

延伸阅读

我对林浩然教授的评价

■R. E. PETER

从1981年开始,我便与林教授展开了持续的合作研究。我们的合作相当富有成效,在期刊上发表15篇原创论文、7篇邀请研讨会论文、6篇特邀综述,以及在科学会议上发表演讲的许多论文摘要。这些论文中许多仍然被高频度引用,而我们的贡献也被视作是具有开创性的。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合作研究产生了一项革命性技术,即养殖鱼类的诱导产卵。这项技术被我们的同事称之为“Linpe方法”,是用林教授的名字和我名字的首个音节来命名的。“Linpe方法”的有效性已经在研究中得到了证明,并且在诱导鱼类产卵的实际运用中更有效。“Linpe方法”已经成为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人们诱导鱼类产卵的方法。此外,在一家加拿大公司,Syndel实验室,将“Linpe方法”以OVAPRIM为商品名在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进行销售。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是我们的合作研究项目的赞助者,并将“Linpe方法”列为其所支持的具有重要影响的101项技术之一。

我们这项合作研究的成功是建立在林教授作为一名领导者与科学家的杰出能力之上的。林教授在启动和执行世界级研究项目过程中体现出了其重要的能力,他所取得的成就也足够令世界上许多科学家们钦羡。他在诱导鱼类产卵方面作出的研究为这个领域的许多科研工作者树立了国际标准。

但林教授并未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继续进行养殖鱼类的生长和繁殖规律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在日本鳗鱼、鲶鱼和黄鳝的繁殖规律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鱼类向来被认为非常难或根本不可能进行人工繁殖的。现在,渔场能够增加这些高价值鱼类的产量。林教授也在鱼类生长激素分泌调控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尝试将此后的研究发现转化为一项鱼类养殖产业的新的应用技术。

通过他的研究成果,林教授已经为中山大学和中国赢得了国际关注与赞誉。而事实上,中山大学和中国也为林教授感到骄傲。

《中国科学报》 (2018-10-08 第8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