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瑜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8/10/17 9:09:59
选择字号:
全球海底开启“震动模式”
专家:数据共享可显著提高地震海啸监测预警能力

 

连发!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10月16日发布两则地震海啸消息:北京时间8时28分、9时3分,洛亚蒂群岛东南新喀里多尼亚海域接连发生6.6级、6.8级浅源地震,观测结果表明未引发海啸。

半个多月前的9月28日,同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印度尼西亚发生7.5级地震,并在震中南侧70公里的帕卢湾引发强烈局地海啸,造成严重伤亡。根据当地政府10月7日公布的最新消息,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达1763人,另有265人失踪。另有当地官员表示,此次地震和海啸造成的失踪人数可能多达5000人。这意味着,该地震海啸灾害是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灾害以来,人员伤亡最严重的一次。

地震频发,是否意味着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负责人原野16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环太平洋地震带6.5级以上的海底强震仅发生6次,特别是4月至7月,环太平洋地震俯冲带活动进入“真空期”,这在过去数十年都十分罕见。但自8月以来,全球进入“震动”模式,海底强震频发,部分引发海啸并造成严重灾害。

接连发生的地震活动之间是否有关联?

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刘保华认为,依据目前的科技手段,还找不到他们之间有联系或者没有联系的确凿证据。

刘保华解释,对陆地上的地震,人们可以通过建立密集的地震台站等方式,监测地震信号,但目前对海底地震的监测手段还极其有限,海底地震监测台站密度、精度相对低,数据也不能实时传输。这也是目前国际同行遇到的共同难题。

原野表达了类似观点。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观测和预测能力远远不够,尚无法揭示地球内部活动的周期性。”在原野看来,海底地震引发的同震位移会引发海面波动,海啸波传播至近岸导致低洼地带大范围淹没,造成海啸灾害。“观测站观测密度不够、观测时间序列不长等因素,制约了人类对地震海啸过程的认识。”

原野举例说,印度尼西亚拥有超过5万公里海岸线,因缺乏维护资金加上渔民破坏,22个海啸浮标已全部“停摆”。验潮站仅有137个,可用的远少于此,平均300公里不到1个。此次海啸严重影响的望加锡海峡内局部岸段,仅有2个验潮站,但由于维护不当,其中1座已长期不能提供数据,另一座也未观测到海啸波动,距离“最近”的可用验潮站位于震中300公里范围外。正因如此,在地震发生不到1小时后,印度尼西亚国家海啸预警机构即取消预警。

在原野看来,陆上地震造成的后果往往可以到现场找到“证据”,但对海洋地震发生过程,只能通过遥测、反演得到源场信息,正因如此,观测数据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智利、俄罗斯等在全球布放了60多个海啸浮标,存活的30多个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我国在南海布设了两个海啸浮标。但原野说,加强数据共享,才能显著提升地震、海啸的监测预警能力。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6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