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网
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艾略特曾将图书馆比喻为“大学的心脏”,但如今,很多国内高校的这颗心脏却似乎正面临着“贫血”。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近日,复旦大学图书馆迎来百年馆庆,召开了“面向未来的研究型图书馆”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馆长坦切娃表示,未来学术图书馆的机遇在于全球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拥有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样化的专业人才,不仅要传播信息,更要创造知识。
提到人才的问题,就在研讨会召开前不久,《中国科学报》记者对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情报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张红伟进行采访时,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情报研究中心利用所掌握的数据,为学校学科和学校决策发展做了一些服务,得到好评,这引来某兄弟院校图书馆人员前来调研学习。但在参观调研后,他们却很无奈地说:“你们做法的确好,但是我们却没办法学习,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研究人才。”
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艾略特曾将图书馆比喻为“大学的心脏”,但如今,很多国内高校的这颗心脏却似乎正面临着“贫血”。如此情况下,国内大学图书馆的“研究”由谁来做?它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真实存在的“人才荒”
除了在开篇中张红伟描述的故事外,他自身经历也是高校图书馆人才短缺的体现之一。
张红伟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在图书馆情报研究中心工作,但本身却是高等教育专业的博士。“当时图书馆面临转型,急需人才,但是外部引进又十分困难,只能在学校内部寻找,我就这样被从别的岗位上调整了过来。”
就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了《2016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该文件显示,当年,国内共有858所高校在“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登记了博士学位馆员数量。其中,有573 所高校图书馆的博士学位馆员数量为零,占比达到了67%。所有登记高校的图书馆所拥有博士学位馆员总人数为834人,平均每馆拥有的博士数量为0.97人,也就是说,目前高校所拥有的博士馆员人数,甚至还不及高校图书馆的个数。
这样的人员构成多少让“研究型图书馆”的提法有些尴尬。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尴尬的形成,其实是有着某些历史原因的。
在采访中,多位被访者表示,高校往图书馆“塞人”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改革开放后,高校为了加快自身发展,大批引进外部的高端人才。然而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人才家属安置成为一大问题。于是,伴随着高校人才队伍的“扩容”,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背景的家属被安排到图书馆工作。当时,高校图书馆接纳这些人员似乎不会影响其存书、借书的基本工作。然而,在当前图书馆功能转型的新时期,这一做法的弊病慢慢显露。
“在新时期,图书馆需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包括研究前沿分析、学科发展动态、人才和大学发展评价等情报服务,图书馆原有人员很难适应或者胜任这些工作,而图书馆转型急需的人才却无处可求,或者求而不得。”张红伟分析道,如此一来,便形成了高校图书馆的“人才荒”。
求而不得的“新血液”
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看来,合格的高校图书馆人才已经不仅仅是“供不应求”,有时甚至已经到了“求而不得”的程度。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信息管理院系设有图书馆学专业和情报学专业,也培养了许多适合到图书馆工作的人才,但是真正选择到图书馆工作的人却不多。”他说。
武夷山自己曾带过,也见到过很多图情专业(指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学生。其中,只有很少数的人会选择进入高校图书馆,大多数毕业后会选择到科研机构做研究,或者进入相关公司、企业工作。对此,武夷山感到一些遗憾的同时,也表示可以理解。
“图情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选择方向有很多。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对于图书馆不太重视,评优、评职称的名额少,没有良好研究环境和氛围,待遇也不如校外企业,人才自然不愿进入其中。”他说。
目前国内高校中,图书馆基本都属于教辅部门。这样的定位使得图书馆与高校内其他院系相比,重要性没有那么突出。加之很多人对高校图书馆的印象依然停留在过去,认为现在图书馆虽然已经进入网络数字化时代,但其主要功能还是供师生借阅书籍、查看资料。这样的定位和外部形象,必然难以吸引到外部优秀人才。
张红伟举例道,高校中,只有少数教师和管理人员知道图书馆除了借书之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在学科和专业领域中,提供诸如前沿分析、学科发展诊断,以及人才管理和院校研究、学校决策咨询等服务。“不要说学生,现在很多教师和管理人员可能都没有真正理解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唤醒“心脏”要有魄力
事实上,对于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定位,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早已有了明确规定。
比如在2015年,教育部就在下发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对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职能和作用的定位作了如下表述, “发挥图书馆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规程》的出台虽然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在当下高等教育中的功能,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但似乎并没有激起所有高校对于图书馆建设的重视。
“我们所说的重视,不是口头重视,而是要有实际行动。”武夷山强调,就像图书馆举办读书日活动培养公众阅读兴趣;电视台举办京剧票友大赛,培养起一群戏迷一样,只要采取切实的行动,改变高校图书馆的困境并不是天方夜谭。
张红伟表示,高校要在资源的分配上重视图书馆的人才建设。在人才引进中,高校不能搞等级化、区别化对待。
“就像高校图书馆一样,很多时候重要的东西被边缘化,并不意味着其本身不重要,而是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将其边缘化了。”他说,比如有些高校每年都会支付高昂费用,购买数据库和企业提供的快餐模板式学科和学校评估分析。然而,这些分析报告如果由高校自身的图书馆情报分析部门来完成,可能针对性更强。
在这方面,国内很多高校其实已经开始探索,比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就提出了图书文献服务与科学情报服务分层并行的做法,明确图书馆科学情报的主要功能。“图书馆的科学情报部门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制度管理上,可以起到帮助决策者科学决策的作用。”该校图书馆馆长陈思和说。
此外,他还强调高校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的重要意义。学科馆员可针对各个学科,特别是学校建设的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进行评估分析、资料收集等工作,深入学科专业内部,与教师对接,主动向其推广学科前沿资讯,并对相关图书购置提出建议。
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在采访中,有学者表示,高校对图书馆重视程度提上去的同时,图书馆专业人才的“门槛”也应建立起来。
“比如在美国,图书馆员同医生和律师一样,是一种职业。没有经过图书情报学专业培训的人是当不了图书馆员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即便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不经过图情专业培训,也无法轻易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员。”武夷山说。
连洪泉是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一位副教授,目前他正在法国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心访学。这期间,一件事情让他对于国外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程度颇有感触。
法国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心的一位图书管理员,在与连洪泉第一次见面时便让他发邮件,提供自己所做研究的三四个关键词。随后,几乎每周,连洪泉都会收到至少三四封邮件,内含与其研究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
“这位图书馆员不是只为我一人服务,而是为整个研究中心一百多位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提供这样的文献服务,让大家更加集中精力,把时间花在研究工作而非文献搜索上。能够提供这么多的文献检索和服务,没有专业化的文献管理能力是很难胜任的。”连洪泉说。
对此,陈思和建议,先进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仅培养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的人才是不够的,更要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能力的图书馆专业人才。同时,引进国外有图书馆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人才,了解国际形势,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助力。
张红伟也强调,高校不能仍然停留在图书馆是教辅部门的传统认识上,必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图书馆的情报分析和科学研究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图书馆转型的变化和发展需要,“这对于我国正在建设的‘双一流’高校可能更为重要”。
《中国科学报》 (2018-10-23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