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国-东盟岩溶水文环境地学合作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作为“2018 (第九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会上介绍了全球1:1000万全球岩溶分布图以及“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最新进展,并公布1:1000万全球岩溶地质系列图件下一步编制计划。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向全球从事岩溶科学研究的机构、同行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参与1:1000万全球岩溶地质系列图件编制,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不断深化岩溶分布规律认识,创新岩溶地质学理论,推动岩溶地质科学发展,为全球岩溶地区的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岩溶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挑战,促进岩溶科学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贡献岩溶地质科学家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李金发指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分重视与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的合作,与包括东盟成员国在内的6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世界各国合作编制1:1000万全球岩溶地质系列图件,实现各国共绘全球岩溶一张图,是全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的呼唤,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裸露岩溶面积约1790万平方千米,因具有秀美的岩溶地貌和奇特的洞穴景观而成为重要的旅游区,丰富的岩溶水资源和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保障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岩溶地区还存在石漠化、岩溶干旱、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和岩溶塌陷、洼地内涝等地质灾害问题。2016年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启动“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两年努力,形成涵盖40余个国家20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为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推进“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2017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1:1000万全球岩溶地质系列图件编制计划,目前已完成1:1000万全球岩溶分布图等部分图件。不仅可以为岩溶地区的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支撑,也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为搭建全球岩溶信息大数据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推进岩溶地质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1:1000万全球岩溶地质系列图件编制工作将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合作平台,建立完善岩溶学科国际编图合作专家团队,在全球1:1000万全球岩溶分布图基础上,继续开展全球1:1000万岩溶水文、岩溶环境和岩溶景观等专题系列图件编制,开展“一带一路”区域不同岩溶专题图件编制和国际岩溶数据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全球岩溶数据库,支撑国际岩溶对比计划和科学数据的共享,实现多领域多尺度的编图计划。
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美国西肯塔基大学霍夫曼环境研究所所长Chris Groves(克里斯·格诺夫)等专家围绕全球岩溶的调查研究、现状及问题做了精彩的报告。来自中国、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专家展示了今年在东盟区域开展的岩溶水文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
来自东盟各国、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直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单位的专家、代表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