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建在创作
■史俊庭
“东窑·浦东陶瓷”作为中国陶瓷的一个新品种,一直以来被上海浦东人津津乐道。这是一种用上海本地原料为主制作的陶瓷,是地地道道的我国东部的“上海陶瓷”。
研发出这种陶瓷的是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院长、上海梅氏永兴堂陶瓷研究所所长梅国建。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梅国建的专业并不是陶瓷,而是医学。
梅国建出生于医学世家,1979年,他毕业于河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从1980年到2003年,他在平顶山市卫生学校任教并官至校长。然而,到了2003年,离退休年龄还有9年的梅国建忽然向组织提出,辞去平顶山卫校校长一职。之后,他转入平顶山市人大不久,就成立陶瓷艺术研究会。
梅国建自幼深受陶瓷世家的技艺熏陶,酷爱陶瓷艺术,领悟卓神,触片知根,陶瓷艺术的神秘与璀璨,在他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
成就不凡
20世纪70年代,在平顶山鲁山段店古瓷窑址出土了大量的花瓷残片,被古陶瓷研究学者确定为唐代花瓷窑址。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梅国建对唐代鲁山花瓷的研究传承、复仿创制及其开发充满了兴趣。
自2006年7月起,经过无数次的古窑址考察、胎釉配方分析化验,大量的资料及古瓷片收集和当地矿料采集,通过探索胎釉制作工艺、烧造技术和上百次的烧制实验,梅国建终于复仿成功了一代名瓷——鲁山花瓷。鉴定专家对此高度评价:填补了我国陶瓷研究制作领域的空白,为陶瓷生产又添加了一种历史名瓷。
2007年1月,季羡林看到梅国建的“奇石”钧瓷作品时大加赞赏,欣然题下了“中国国宝”四个字。
2013年9月4日,由梅国建主编的钧瓷专著《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把钧瓷釉色名称进行系统分类的专著,钧瓷釉色体系的建立将为今后的钧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14年,受上海浦东文管部门的委托,梅国建带领团队开始用上海本地材料研制陶瓷。同年,被上海浦东新区文化艺术中心聘为入驻的五个艺术家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5年5月,他们终于研制成功用上海本地材料制作的以黄凝露釉、嫩黄釉、彩虹釉及灰、红陶为代表的东窑·浦东陶瓷新品种,延续了三千年前上海本地制陶的历史。
2016年,梅国建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聘任为兼职教授,并在该校建立工作室,实现了东窑·浦东陶瓷研发的“本地化”,其研发的作品达5类100多个品种。
近年,梅国建对钧瓷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先后出版了《20世纪中国传统钧瓷》等学术专著。
此外,梅国建还在平顶山学院创建设立河南省首个本、专科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并教授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课程,同时带领青年教师搞研究做项目,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陶瓷资料和研究成果拿出来作为教学资料,为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辞劳苦,辛勤耕耘。
致力于陶文化弘扬
陶瓷本是两样东西,陶是新石器时代发明的,是有火之后才出现的世界第一个人工合成品,瓷是在陶的基础上发明的。陶的烧制温度在1200度以下,瓷的烧制温度为1300~1340摄氏度之间。
“无论是陶还是瓷,当初都是作为器物使用。”梅国建说。梅瓶一直被认为当初是作为观赏器物插梅花用的,但在一个明朝墓中一下子发现了一百多个梅瓶,其中一个梅瓶上图案显示,皇帝出宫时有个随从挑着一个梅瓶,上写着一个“酒”字。自此,梅瓶才被认定为一种酒器。
在国外,陶瓷原料的配比主要通过科学的配制,而国内至今仍旧主要靠经验,因此很多人认为一种土被挖掉后,就难以再实现其烧制的陶瓷品质。“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经过科学的分析和配制,是能够实现相同品质烧制的。”
长久以来,人们把陶瓷作为一个高级艺术品像神一样供着,是一个误区。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他们才是艺术的最大消费群体。
“在历史上,钧瓷和汝瓷当初都是民用的,后来因为需要才成为皇家用品,但即使这样,民窑也在不间断生产,正是这种生产延续了它们的生命。因此不论是艺术品还是日用品,大众的需求才是主流趋势,他们承担着中国陶瓷长远发展的重任。”梅国建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2-02 第3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