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技术更要培训人 |
中国农业大学“村村宣讲十九大,农业技术送农家”行动侧记 |
|
研究生刘飞飞在为农民讲解十九大精神。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黄瓜!黄瓜大家都吃过,但把黄瓜做成文化小镇的还真没见过。平常我只吃过拍黄瓜、黄瓜炒鸡蛋,没想到黄瓜还能做出一桌子菜来。我正想上去饱餐一顿,结果工作人员告诉我,‘那是假的’。嘿!做得还真像……”
穿着厚棉服、戴着厚棉帽的大爷、大妈,刚才还盯着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研究生张书华的PPT垂涎欲滴,此刻已经笑成一片。
石头雕刻的黄瓜宴固然是假的,但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村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小会议室里,由中国农业大学精心准备的十九大宣讲、科技培训盛宴却是情真意切的。
1月6日至2月1日,趁着冬闲时间,中国农大牵头组织了一支由本校科技小院研究生、兄弟农业院校研究生、曲周实验站工作人员、曲周县农牧局技术人员组成的100人左右的队伍,为曲周342个村“村村宣讲十九大,农业技术送农家”。
乡村振兴的新追求
车辆行驶在即将命名为“农大路”的村道上,过去这里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民间有“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之说。现在这里春天枝繁叶茂,即便是在萧条的冬天,道路两旁也是房舍整洁、树木林立。
在这条连接曲周实验站与村庄的路上,说不完、道不尽的是中国农大与曲周的故事。攻克黄淮盐碱滩解决生产难题,建立张庄实验站拉开校地合作的大幕,开创科技小院模式解决小农户生产问题……在离北京400公里的曲周,中国农大打造了一个个农业领域的辉煌成绩。
“45年前,我们帮助曲周解决粮食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品质成为了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追求。”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说。
农业无小事。光有实验站,“解决具体问题可能是三天以后的事。必须帮助农民解决‘最后一米’的问题。”对于这一点,中国农大教授们很笃定。2009年,科技小院由此应运而生。
2009年7月底,示范方的玉米在暴风雨后倒了,此时马上扶起会折断。曲周县农牧局副局长李富国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很多农民不知道这些知识,着急地到地里乱扶一气,为了减少农民损失,他和科技小院的学生第一时间赶到地里,拿着大喇叭对着农民喊,纠正错误做法。
麦秆从前就地焚烧,严重污染环境。现在科技小院所在的王庄村在学校和科技小院支持下建立了生物质燃料厂,用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块。一些地方的农民还用秸秆制作精美的杯垫、拖鞋,但这里大部分农民对此并无所知。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们的各个科技小院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正在惦记着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并解决生产中的共性问题,所以我们想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这次培训。”身板瘦小的张书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我讲到第16场声音嘶哑,交代师弟、师妹们要替我多讲,可一到了现场嗓门又大了,就这样又讲了8场。”
“比开题通过了还开心”
培训日的一天是这样“打开”的。
“农大的教授要给我们培训。” 村支书拿大喇叭一喊,村民们纷纷聚了过来,有些村里的会议室场地小,课堂就被搬到科技小院、街道、田间地头。
冬天的河北农村室外,呵一口气都会结成白雾,农民们个个揣着手,研究生也冻得直打哆嗦,一开始脱离PPT讲课有些胆怯,但上手后,研究生们发现自己拿着一根棉花杆竟能讲上半天。
这一组张书华的“黄瓜宴”讲得有滋有味,同一时段,另外9组乡村振兴战略、农药喷洒技术等内容也是讲得热火朝天。
据介绍,此次培训共分为10个小组。每天上午、下午各培训曲周县的一个村庄,白天下村培训,晚上及时总结。也就是说,同一时段共有10个村的村民受益,而学生则要每日工作12个小时。
在前往下一个村庄的路上,记者不禁思索,下一站又会遇到怎样的精彩?事实上,这也是参加此次活动的研究生每天思考的问题。
中国农大植物营养系研究生刘晴就遭遇过一次“突然袭击”。“我们来到城郊南关村作土地宣讲,正当我们兴冲冲打开PPT时,农民却说:‘我们已经没有地了,你还讲啥?’还好出发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七八套片子。马上切换到他们感兴趣的‘产业探索’,这才没让‘教授’大失颜面。”
“我认为土地流转就应该这样做……”兴之所至,农民还会与研究生来一场即兴研讨。这类农民最关心的话题通常能被他们说得很透,不过,有备而来的研究生也不会甘拜下风。
“最初担心宣讲没人理睬,但结束后,农民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真是比我开题通过了还高兴’。”中国农大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研究生张笑颖兴奋地说。
“好!好!”当记者问到培训的效果,农民庞保林连声夸赞,并一笔一画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末了,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十九大土地承包延长30年,我同意!”
改变“倔老头”的想法
培训开始没几天,大户代表李素彩就主动找到了中国农大老师,说“我想跟你们去培训”!所有人听了很惊讶,但还是答应了她的请求。
虽然她讲课并不流利,PPT做得也不那么好,但她讲“种地也能盖新房子、买小轿车”,从3亩地发展到100亩地的历程,在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无论是科技小院,还是宣讲、培训,改变观念是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步。毕竟培训不是天天有,怎样让行动可持续下去,而不是“人走茶凉”,也是摆在中国农大面前的一道难题。“给农民能力最重要,人的振兴是第一位。”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把它通俗地解释为“改变倔老头的想法”。
“不能光搞技术培训,更要培训人。”江荣风补充道。
除了科技小院“常年不断人”,挖掘积极性高的农民,把他们培养成“科技农民”,也是此次培训的一项重任。“我们正通过微信群,让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李素彩’加入进来,希望他们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刘晴说。
实际上,这样的实践也在改造着学生本身。“第一周当愤青,第二周不吭声,第三周勤思考,第四周与农民难舍难分。”张宏彦说,这是大多数中国农大学生下农村的转变。
2018年是科技小院创建10周年。科技小院从曲周启航,如今已达到81所,遍布全国23个省区。其外延也得到了丰富。2017年4月,全国科技小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今年加入冬训的南京农业大学,以及中国农大学生的另一项任务,就是进行社会学相关的调查。
“不同村的彩礼是多少?由离县距离的远近来决定,从2万元到30万元不等。”“村里的健身器材有多少大爷、大妈过来锻炼身体?”……
别小看这些村容村貌的调查,“实际上,它正酝酿着继黄淮海地区解决盐碱地之后,实现由弱变强的第二次战役——为曲周打造国家绿色发展样板县、为邯郸打造世界绿色发展样板区提供一手资料。”江荣风自豪地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2-06 第8版 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