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市数字内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
|
■本报记者 沈春蕾
在一张长条书桌上,手握一根看似普通的毛笔,书法爱好者就可以轻松挥毫。这款由北京市数字内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i墨”软笔书法体验台,设置了“文房四宝”书写环境,还原毛笔书法过程的本真体验。
北京市数字内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数字内容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内容与服务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张树武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i墨’软笔书法体验台的技术专利已转让给一家企业,这也符合我们中心成立的目的,即促进数字内容与文化创意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化。”
数字内容灵活多样
我们正处于一个数字网络的信息社会。大量不同类型的数字媒体信息借助网络、广播、电视、多媒体播放器等传播途径,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内容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内容产业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谈及现代文化产业的经济模式,张树武指出,单纯以文化资源企业为主的“内容为王”发展模式和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科技引领”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导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实现“内容为王”和“科技引领”的高度融合才是未来主流趋势。
张树武认为,在科技和文化融合过程中,关键要实现“现代服务经济模式——以文化运营为主体的协同发展模式经营文化产业”,这将对数字版权保护、海量信息处理、音视频制作与监控、虚拟现实与数字演绎等技术有巨大的需求。
数字内容中心作为我国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凝聚了自动化所在数字内容与文化创意方面的研究力量,重点发展基于内容识别与理解的高端知识服务和人机交互技术,致力于用智能技术引领行业发展。
据张树武介绍,数字内容中心围绕数字内容技术与服务模式创新,在面向网络安全和民用的语音语言处理、移动互联网口语翻译、广播电视大数据分析监管、数字版权服务、智能医疗、文化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转化工作。
智能语音处理系统、广电音视频节目监管系统、互联网全媒体全网版权监测平台、VR骑行—环球恐龙世界、远程医疗机器人……这些数字内容技术产品均来自数字内容中心。
技术攻关服务应用
从研究所的科研平台到北京市科技创新实验平台,数字内容中心先后承担了“973”规划项目、“863”规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各类文化科技相关的项目40多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张树武表示:“我们在技术研发的同时还帮助有关单位制订了行业标准,要知道在一个大工程集成中,行业的标准至关重要。”
其中,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数字内容中心科研团队制定了十余项工程技术标准,为版权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系统集成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也为新闻出版行业数字版权相关行业标准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标准的制定,数字内容中心这些年来在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进程中,也诞生了一批有趣的应用。
在数字内容中心的展示大厅,“i墨”软笔书法体验台研发者王健研究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道,团队基于汉字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研制了该平台,可解决我国文化发展的三大难题:去键盘化,恢复中国人特有的书写习惯;解决现代中国人“提笔忘字”的问题;让古籍文字活起来。
车武军研究员展示了虚拟现实与数字演绎技术,融合智能图像处理、人机交互、集成投显等技术于一体。相比现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普通电话或者只能在小小屏幕上看到平面可视对讲系统来说,利用该技术可以让人步入虚拟社区环境,增强了使用者的沉浸式体验感和趣味性。
院地合作协同创新
张树武说:“数字内容中心一直重视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应用和技术转移转化,通过联合实验室建设、院地合作基地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对外开放等多项工作,加强与企业、地方在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合作。”
据悉,数字内容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接各类技术开发与应用服务项目67项,累计实现技术合同服务收入1.5亿元,孵化科技创业公司6家,吸引社会投资7500万元。
2017年年底,常州国家高新区政府、自动化所、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常州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数字内容中心副主任徐毅出席了签约仪式。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标志着自动化所常州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正式成立。早在2011年,我们就与常州共建了常州科学与艺术融合技术研究所,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此外,数字内容中心还参与了浙江数字内容研究院、中国—新加坡数字媒体研究院建设,通过以上活动,在帮助相关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和面向企业的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
张树武最后表示,“十三五”期间,数字内容中心将围绕文化数字内容生产、交易、创作和应用等环节进行技术攻关,希望从供给侧带动我国数字内容消费侧进一步繁荣,促进我国文化科技进步。
《中国科学报》 (2018-02-26 第6版 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