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佳
雾霾又来了。
去年冬天,我按照“惯例”囤了两大盒口罩,没想到一整个冬天都没用上。虽然北京没下雪,但也没有雾霾,北京的蓝天,真让人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
但是,雾霾真的已经治好了吗?刚刚发布的橙色预警,又让我乖乖翻出了口罩。
大气污染治理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上世纪50年代,伦敦上空受反气旋影响,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气难以扩散,形成了致命的伦敦烟雾事件。
虽然几天后,一股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烟雾,但直到30年后,英国才真正将大气污染治理好,并从法律、科技等角度,丢掉了“雾都”的帽子。
这就像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所说的那样,雾霾的治理成果有人努力,也有天帮忙,天帮忙的成分占了30%,但主要是人努力,人努力占了70%。治霾的措施是有效的,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质变的阶段,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还会卷土重来。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两会上,“蓝天保卫战”都会成为一个关键词。蓝天保卫战不是“临时交通管制”,而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参与、都要作好准备的一场持久战。英国人能做好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好。
想通了这一点,再看到我那塞了一柜子的口罩,心里好像没那么堵得慌了。
《中国科学报》 (2018-03-13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