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丁佳 王佳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16 9:40:24
选择字号:
科技合作成效彰显 开放中国擘画“一带一路”

 

■本报记者 陈欢欢 丁佳 王佳雯

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其中,提出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用以加强对外援助、共建“一带一路”等。

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实施“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一系列举措,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刘丛强认为,在此背景下,我国“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科技合作成效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有200余名亚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技术培训超过5000人;与沿线国家共建了一批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未来5年将投入运行50家;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科技园区协议;建设了一系列区域和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及创新合作中心。

为了建设这条科技创新的丝路,2016年9月,科技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搭建长期稳定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在实施“丝绸之路”留学和教育方面,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培训进修;“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提供不少于3000个名额;经审批的各类“丝绸之路”中外合作办学超过2500个。

“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多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相对落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加大脱贫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力度。他表示,我国有丰富的防灾减灾经验,并在乡村发展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能帮助沿线国家解决民生和发展问题,必将提高对中国的认同度,同时也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成为丝路先行者

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外交和对外开放大局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所说:“充分发挥在国际科技合作上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科技内涵,提供科技保障和支撑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2年9月,白春礼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成为中科院先期布局“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重要契机。2013年启动实施的“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经过数年发展,许多前瞻性布局的成果已开始显现。

例如,依托加德满都联合科教中心,中科院与多国合作对“第三极”环境变化开展长期动态监测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TPE)”发起人姚檀栋获得2017年维加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

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有很多优势科技成果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应用示范和转移转化。例如,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柬埔寨吴哥窟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合作,利用我国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监测吴哥窟周边环境,加强保护。这一研究属于“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2016年5月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旨在利用地球大数据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支持“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DBAR计划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科技合作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为这些国家面对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为缩小“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鸿沟,DBAR计划将与参与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应对挑战。

探索合作长效机制

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化建设是当务之急。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一带一路”建设从双边上升到多边层面,进一步凸显出机制建设的迫切。

2016年,中科院启动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重点开展战略咨询、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争取用5年时间形成国际大联通的科技合作网络雏形。同年11月,2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领导在京签署发布《北京宣言》,成立“一带一路”科技组织联盟,进一步探索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白春礼看来,以科技合作为先导,通过知识界和科学界的有效沟通带动起各阶层、全社会的“民心相通”,能够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民意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在积极探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资助机制。多年来,基金委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实质性合作,目前合作协议数达21个,占总合作协议数的23%。

2017年7月,基金委联合30多个国际科研资助机构的代表通过了《支持科学人才合作,共创“一带一路”未来联合宣言》,推动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网络建设,首要任务就是机制建设。

刘丛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无论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人才队伍都各不相同,合作的前提首先是达成共识,并建立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只有多国统一协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合作研究,才能解决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中国科学报》 (2018-03-1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