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思洁
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了。
从脖子上摘下记者证的那一刻,我知道,今年两会报道任务已经接近了尾声。有幸亲眼见证了宪法修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等重大历史性时刻,令人倍感激动。同时,对于未来而言,这只是个开始。
我们看到了创造美好生活的艰辛,污染防治、教育公平、医疗改革,不少领域还有许多难题亟待攻克,未来任重道远。对于科技领域来说,境况也是如此。
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作为科学传媒,我们聚焦报道了诸多科学家重点关注的领域,如人才流动、人才待遇、科学家子女发展、职业教育、大科学装置建设等,获得了来自科研工作者的积极回应。
但是,我们还有很多报道没能来得及做,有很多声音没能来得及传播。比方说,全国政协委员、“阿里计划”首席科学家张新民呼吁国家要为参与大工程项目建设的科研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呼吁国家完善科研评审机制,按专业成立常设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建宇呼吁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等等。
虽然今年会期较长,但很多建议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深入报道,两会就已然闭幕。对于这些声音的发出者,我需要为我们没能在两会期间予以及时的报道说声“抱歉”。作为科技界的媒体人,我们仍将持续关注并报道这些议题。
两会闭幕了,但我们与科学家们永不散场。
《中国科学报》 (2018-03-2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