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诗瑶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4/24 13:19:43
选择字号:
南极考察队凯旋:海陆空协同,认识南极更立体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在中山站附近区域卸运物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考察队在恩克斯堡岛实施新站选址奠基作业物资卸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经过长达160多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考验,我国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搭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于4月21日返抵上海。
 
逐步完善的航空网络,正改变我国南极考察模式
 
300多人的团队,总航程近4万海里。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围绕“雪龙探极”工程建设和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两大任务,圆满完成了科学调查任务62项和考察保障任务22项。本次考察先后在南极不同区域开展了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为我国南极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最振奋人心的是有关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的进展。我国现有4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南极冰盖的中心,前两座是越冬站,后两座是度夏站。“南极的罗斯海区域与现有4座考察站所处的区域不同,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差异化更强的科考价值。”据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杨惠根介绍,随着我国南极考察工作的不断深入,基于对现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补充,在罗斯海地区建造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势在必行。
 
身负重担,本次考察队成功抢滩登陆了原始荒凉的恩克斯堡岛,开展了新站工程建设前期准备。队员们将3台重型工程装备部署上岛,开展了站区勘察工作,完成了新站营地、道路、堆场和临时码头建设,并设置了观测小屋开展企鹅调查和栖息地环境监测,进行了新站建设选址奠基,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建设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引人注目的成果还包括成功实施了我国首次南极海洋和陆地环境业务化考察。“所谓业务化考察,是指长期、持续地开展考察工作。那些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大科学课题,靠研究‘孤峰’和成果‘碎片’远远不够,需要更连贯和更全面的科学数据支撑。”杨惠根说,只有更好地认识南极,才能更好保护和利用南极。
 
本次业务化考察成果非常丰富。比如,首次在南极海域检测出微塑料。“这揭示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塑料污染已经深入南大洋。”杨惠根解释道。考察队首次在西风带海域阿蒙森海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海洋站位综合调查,完成了5个断面37个站位的全深度、多学科综合调查,其中沿126°W经度线的A2断面与B2断面相衔接,共横跨12.7个纬度,总长达1420公里,是我国南极考察史上最长的全深度海洋综合观测经向大断面。考察队还开展了首次罗斯海环境调查,覆盖海域10万平方公里,精密勘察海底地形6000平方公里。
 
另一个重要的进展,是南极考察航空保障。逐步完善的南极航空网络,正改变着我国南极考察的模式。本次考察,“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首次投入业务化应用,总计执行80次起降,执行航空调查、国际合作、运输保障任务,首次实施固定翼飞机运载大规模人员进出南极中山站。“雪鹰601”共完成19个架次的飞行观测,累计飞行超过4.5万公里,观测区域覆盖东南极冰架系统、冰下山脉、冰下湖泊及深部峡谷系统等,完整获取了高质量的航空冰雷达、航空重力和航空磁力数据,揭示了绕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冰下湖区域具有明显的地热通量异常特征,这对研究冰盖变化及其对海平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提升了我国南极考察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考察队还在南极阿代尔角与新西兰开展合作,实施保护南极百年历史遗址修复工程。
 
严酷极端的自然环境带来重重挑战,适宜科考的时间短暂而宝贵
 
伫立世界尽头,南极美丽而凶险,严酷极端的自然环境给科学考察带来重重挑战。适宜人类科考的时间窗口集中在当地夏季,短暂而宝贵。
 
至今,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夏立民对登陆恩克斯堡岛印象深刻。初次抵达时,他们就被一块漂浮来的海冰挡住了去路,导致小艇无法靠岸。急中生智,队员们借助天然冰面作为转运平台,在直升机协助下将部分设备送上了岛。第二次抵达时,阻挡卸货的海冰已基本融化,3台重型工程机械顺利登陆。“尽管这座原始荒蛮的小岛砾石遍布,场地坑洼,但27名科考队员克服低温、冻土、暴风、强紫外线、设备有限等困难,利用南极极昼光照的有利时机,争分夺秒,仅用25天就完成了原计划50天的工作。”夏立民说。
 
在阿蒙森海区的调查工作,也称得上惊心动魄。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阿蒙森海调查队队长何剑锋回忆,当时极夜临近,夜间漆黑,漫天飞雪,风大浪高,气温骤降,雪龙船前后遭遇了7个气旋影响,风力最强一度达到11级。但为了确保调查断面和站位的完整性,队员们坚持在4米海浪下作业。何剑锋说,在精心组织下,全船根据气象、冰情及时调整船舶航行和站位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天气窗口和作业船时,安全、顺利、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计划任务,积累了我国在南极恶劣海况下作业的经验,创造了我国南大洋调查史上的一个奇迹。
 
考察队还曾被海冰围困了接近100个小时。当雪龙船完成罗斯海第一阶段任务离开新站行进至阿代尔角后,遇到了间隔6小时的两个强气旋的影响。在气旋之中,狂风暴雪,能见度不足百米,雷达无法识别冰山和水道。“到了被困的第三天,作为领队,我心理压力变大,不清楚气旋后续发展,既担心全船人的安危,也担心影响后面的科考进程。”杨惠根说,通过科学加强天气和海冰观测,雪龙船及时抓住一个转瞬即逝的天气窗口,终于在第三个气旋来临之前,雪龙船奋力突破了连片海冰。“整个科考结束时,没有一名队员受伤,没有一件设备丢失,是最让我欣慰的地方。”杨惠根感慨。
 
除了健身房、篮球场等活动场所,船上还有一座“移动”的南极大学
 
南极的景观奇幻绝美,纯净的天空、晶莹的冰山、瑰丽的极光、憨萌的企鹅……人在大自然中得到熏陶和洗礼。“在这样纯洁的土地上,还有着最纯洁的心灵。” 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队员郭井学说。
 
这里有对职业的赤诚之心。越艰苦的工作环境,越能考验一个人的担当。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秦听说,“在阿蒙森海考察时,气候极其恶劣。我在值班室看到科学家们顶着暴风雪,把一根非常长的缆绳一点点往海里放。为了获得这个点的数据,再累再苦也要坚持。因为对科学的热爱和对职业的敬畏,每一名科考队员都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牢牢坚守岗位。”
 
这里有团队合作的热忱之心。郭井学记得一件小事,在固定翼飞机作业中,每个人分工明确,包括车辆驾驶、直升机摘挂钩、通信协调、数据预处理等。越是劳动强度大就越需要良好的饮食,但由于人手有限,无法安排专职人员做饭,他们都打算吃点零食凑合。“但令人感动的是,每到饭点就会有一名义务厨师为大家准备一份简餐,如队员曹黔华在整理油桶的间隙为大家做了一顿炒饭,队员侯昌伟在开吊车的间隙为每人做了一碗汤面。”郭井学说,类似的事很多,每次一到关键时刻,大家都不分你我,有活一起干,有苦一起吃。
 
为了排遣航程苦闷,考察队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据秦听介绍,除了开设健身房、篮球场等活动场所,每逢佳节还会组织小型晚会。同时,船上还有一座“移动”的南极大学。船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在工作之余,面向全船开设不同主题的知识讲座,涵盖南极科普、医疗养生、摄影分享等内容。在南极考察站上,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备和网络条件的改善,科考队员们现在能更舒适地生活,更便捷地与千里之外的亲人联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